蠶桑是鳳岡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鳳岡縣因地制宜構建生態修復與綜合利用有機融合的蠶桑全產業鏈,將蠶桑產業打造成為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富民產業,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走進琊川鎮大興村,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桑樹,不少村民正忙著采桑喂蠶。2020年12月,養蠶大戶王朝波在村支“兩委”的帶動下,流轉了120畝撂荒地用于種桑養蠶。現在桑樹已經進入豐產期,每天都可以采摘桑葉來喂蠶。
琊川鎮大興村村民王朝波說:“今年上半年養了三批蠶,下半年計劃還要養兩批,預計今年收入十八萬元左右。這個產業還是可以,計劃明年還流轉幾十畝土地,再發展一片新桑園,還擴建一個標準化的大蠶房,多帶動當地的勞動力就業。”
(資料圖)
琊川鎮鎮長賈胤說:“我們充分利用撂荒地整治,讓蠶桑產業上山,因為蠶桑的根系比較發達,它既可以保證水土,另外一方面也能夠促使群眾增收。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有69戶農戶發展蠶桑3300畝,平均每畝產值在2000元以上,真正實現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同樣是種桑養蠶,進化鎮則利用桑樹的特性讓一片片“石旯旮”綠了起來。在政策兜底和技術扶持“雙重”保障下,群眾對發展蠶桑產業、加快增收步伐的信心更足了。
進化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安宣剛說:“第一,蠶桑的抗旱性、抗澇性都非常強,是其他經濟作物無法比的;第二,就是我們的政策優勢,出臺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第三,成立了蠶桑技術服務機構,無償為桑農提供技術服務;第四,縣里面專門引進了兩家繅絲廠,老百姓生產出來的蠶繭銷路根本就不用愁。”
縣蠶桑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藝師杜應成表示,2022年我們新增桑園面積2100畝,存活率達到98%以上,預計全年養蠶可達10000張,產量可達500噸,產值達2500萬元,養蠶戶戶均可增收5萬元以上。
構建蠶桑全產業鏈,抓好生產是關鍵,遵義星絲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繅絲工廠內機器轟鳴、轉輪飛旋,煮繭抽絲、編絲復搖,一派繁忙景象。據了解,該公司是2020年東西部協作重點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桑蠶種植養殖基地、繭絲綢深加工項目等。
遵義星絲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樹貴表示,目前公司的六條繅絲生產線、九條蠶絲被生產線已經安裝調試完畢,進入全面投產階段,公司今年累計收購鮮繭300噸,預計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已解決勞動就業200多人。
與此同時,鳳岡縣還加大蠶桑生物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在貴州信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桑枝食用菌基地,桑枝經過破碎、發酵后,加工成一根根菌棒。通過生產桑枝食用菌,廢棄桑枝變廢為寶,得到妥善處理,蠶桑的經濟價值得到進一步提高。桑茶、桑葉面等產品也成功面市。
貴州信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會表示,桑枝是一個很好的原材料,我們廠每年都會收購60萬噸桑枝,用來加工成菌棒,主要銷往湄潭、正安、赤水等地,每年銷售量在200萬棒,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鳳岡縣是遵義市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全縣桑園面積5萬畝,蠶繭年產量位居遵義首位。通過全鏈條發展、全方位保障、全社會聯動,鳳岡縣已形成傳統繭絲綢產業和蠶桑綜合開發利用的有機結合。接下來,鳳岡縣將繼續推動高品質、有特色的蠶桑生物產品研發,完善蠶桑全產業鏈,帶動更多老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