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繭陸續上市的季節,近日,靖西市的蠶農開始出售今年第二批春繭,顆顆蠶繭形狀飽滿,色如白霜。“今年第一批蠶繭400公斤就賣了2.5萬元,預計基地今年能收入30萬元左右。”在該市祿峒鎮四院村桑蠶養殖基地,養蠶能手易明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享受著豐收喜悅的不只是四院村的蠶農們。我市一直重視蠶桑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做強做優蠶桑產業,加快蠶桑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目標,鮮繭產量和產值逐年提高。2022年全市桑園面積51.61萬畝,年養蠶82.86萬張,鮮繭產量3.97萬噸,鮮繭銷售收入22.32億元,桑園面積、鮮繭產量和產值分別是2015年的2.05倍、5.33倍、9.84倍。今年截至4月底,新種桑園面積2.95萬畝,中低產桑園改造2.4萬畝,全市桑園面積共54.56萬畝,同比增長5.71%。上半年預計蠶繭產量1.95萬噸以上,同比大幅增長。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2000多年前《詩經》里描繪的采桑養蠶畫卷,如今正在百色生動地延續著。
(資料圖片)
春蠶吐絲繭成“金”
百色屬南亞熱帶氣候區,北回歸線貫穿其中,具有獨特的立體氣候,桑樹的生長期長,一年可養蠶7至10批次。靖西、那坡、凌云、隆林等山區縣(市)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其獨特的氣候條件,飼養的蠶品種更加優質高產,可繅出5A至6A高等級生絲。
初夏時節,走進各鄉鎮農村,隨處可見路邊的桑園里桑樹綠意正濃,微風輕輕吹過,泛起片片碧波。
“以前天還沒亮,蠶農就要起來采葉,現在早上喂蠶前才去伐條,伐條也有電動伐條機,半個小時就能伐夠蠶一天的桑葉量,效率大大提高,比人工摘葉子輕松多了!”平果市蠶業站站長黃若雨介紹說,近年來,平果市圍繞“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加大桑園的投入和管理,標準化種植桑園,推行條桑機械化采收,直接把桑條伐下來喂蠶,不再只采摘葉子,有節省時間、節約勞力、提高勞動效率等優點。
養蠶是個技術活,為強化技術配套,我市依托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廣西桑蠶創新團隊、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等科研專家團隊的技術資源,利用并推廣團隊科研技術成果,在全市建立21個蠶桑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了15個蠶桑產業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點、園),培育服務指導15家蠶農專業合作組織,扶持5家蠶桑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示范點,協助引進1家種業公司,推廣桑蠶新品種、高效高產栽培、小蠶共育、省力化高效節本養蠶、蠶桑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格蔟等先進實用技術,養蠶單產和蠶繭質量不斷提升。
“養蠶雖然辛苦,但錢來得快。”凌云縣沙里瑤族鄉龍化村養蠶大戶黃獻德說。黃獻德養蠶7年多,桑園從不到10畝擴展至現在的30多畝,他也因此從一個貧困戶成為一名種桑養蠶致富能手,每年在做好小蠶共育的同時,還帶頭種桑養蠶,2022年收入近40萬元。他不僅自己致富,而且把種桑養蠶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全村有68戶種植桑園2000多畝,年養蠶產值達1500多萬元。
隨著蠶桑產業效益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農戶將“蠶寶寶”迎入家門。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百色有桑園面積51.61萬畝,排名全區第二,覆蓋11個縣(市、區)101個鄉(鎮),養蠶村975個,養蠶戶6.1195萬戶。年養蠶82.86萬張,鮮繭產量3.97萬噸,鮮繭銷售收入22.32億元。實現養蠶戶人均有桑園8.43畝,年養蠶戶均收入3.6473萬元。
蠶桑連接小農戶和大市場,發揮橋梁作用持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成為石漠化地區生態經濟、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經“桑”有道增效益
蠶寶寶吐絲成“金”,桑園也藏著致富的大學問:除了長出的桑葉喂了小蠶,桑枝和桑果都能增加收入。
在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者兵屯食用菌示范基地,粉碎后的桑枝被做成菌包包裹成棒槌狀整齊擺放,經過培育一朵朵菌菇從薄膜袋“綻放”出來。
桑枝條含氮量很高,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等特殊成分,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近幾年來,那坡縣從當地豐富的桑蠶資源出發,以桑枝為原料,開發栽培食用菌,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在清華村者兵屯食用菌示范基地培育平菇、秀珍菇、木耳等品種。據悉,2022年該基地產鮮菇100萬斤,產值500萬元,幫助當地農戶每畝桑枝實現增收1000元以上。
除了桑枝,桑果也帶給群眾額外的收益。“我們合作社在平懷村種植桑園7600畝,果桑種植1200畝,桑果成熟時,摘下果子,就賣到我們自己的酒廠制成桑果酒!”凌云縣下甲鎮平懷村桑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郁再儉說。
據悉,凌云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西嘉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平懷村開發桑果汁、桑果酒、桑果干等系列新產品,建成果酒莊1棟、加工果酒生產線2條。2022年,該公司在凌云縣建立果桑示范基地2840畝,今年基地進入投產,收購桑果100多噸,生產桑果酒60多噸,實現產值1800萬元,幫助基地農戶戶均實現年增收2200元。
食用菌示范基地和果桑示范基地是我市積極探索蠶桑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目前,我市在平果和凌云研究開發桑果汁、桑果酒、桑果干、桑果醋、桑果色素等系列新產品;在凌云、那坡等縣建立百色市桑枝栽培食用菌生產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融合鋪就新“絲路”
當前,發展蠶桑產業的地區很多,如何在競爭中占得先機?百色給出的答案是——以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發展,圍繞“蠶桑+”做足文章,接“二”連“三”構建蠶桑絲綢全產業鏈。
走進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見工人們正忙碌地操作。用沸水蒸煮后,包裹著蠶蟲的“鮮繭”實現了蠶與繭分離,再經過一系列工序,雪白瑩亮、輕薄柔軟的蠶絲被就成型了。
目前,該企業在那坡已建成22組繅絲生產線。據悉,公司正在推進絲路新區煉染數碼印花生產項目,在那坡縣建設集蠶桑基地、鮮繭收購、白廠絲生產、織綢、煉染、數碼印花于一體的繭絲綢加工全產業鏈。
在廣西德保江緣繭絲綢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同樣也是一片繁忙景象,200多位當代“織女”在6條流水線上各司其職,接絲、割結、補濕,她們眼疾手快,操作熟練,以保證產出的蠶絲取得好品質。
“今年我們預計產出生絲240噸,產值約為1.8億元,產品主要銷往江浙地區。”該公司負責人儲呈平說,公司經營范圍涵蓋蠶繭收購、絲織品生產加工銷售、繭絲加工設備研制維修等,目前擁有全自動繅絲機240臺、復搖機450臺、選繭機8組、煮繭機2臺,充分吸納周邊脫貧勞動力,有力帶動德保縣種桑養蠶產業發展。
二產延鏈條,三產增價值。在凌云縣下甲鎮平懷村,桑蠶一二三產全產業鏈的打造也極具示范樣板。該村在發展種桑養蠶、開發桑果酒加工項目之外,還實施鄉村振興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打造精品民宿、家庭休閑農場、鄉村文化大課堂、親子研學基地等新業態,形成“種桑養蠶—精深加工—田園觀光”的完整產業鏈。
邁步走在新“絲路”上,百色蠶桑產業鏈建設雛形初現。目前,全市共引進繅絲加工企業8家,2022年自動繅絲生產線105組4.2萬緒,全市收烘鮮繭3.81萬噸,白廠絲產量3436噸,產值10.57億元。劍桿織綢機115臺,年產坯綢271萬米,基本形成繭絲綢一體化。
今年,我市還成立蠶桑產業專班,按照“1個主導產業+1名市領導+1個工作組+1個技術團隊”的工作思路,通過推動擴大桑園規模、建基地、推廣實用新技術、加大金融投入、引進龍頭企業、實施繅絲企業改制等工作,確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布局逐漸優化、體系日趨完善、產業化經營效益提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