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地處雅礱江畔的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山林逐漸翠綠。
剛吃完午飯,老謝又招呼著工人們走進蠶房,里面有許多“白胖子”等著進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老謝名叫謝仲林,是鹽邊縣惠民鎮和平村人,也是鹽邊縣小蠶共育大戶。在他家的小院里,有一間約100平方米的標準化小蠶共育室,里面放有惠民鎮150戶村民的300余張蠶紙,每張蠶紙約產蠶2萬余條。
“小蠶不能被餓著,每天要添3次桑葉。”老謝說,為了方便小蠶進食,需要把桑葉切成小塊再撒到蠶紙上,每次六七個人一起做,最快也要花2個多小時。
鹽邊縣栽桑養蠶的歷史可追溯至500多年前,桑園主要分布在低山河谷地帶,從3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一年至少能養6季蠶。
2000年,謝仲林開始養蠶。為了提升養蠶技術,他積極參加縣里組織的技術指導班,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蠶“土專家”。
近年來,老謝不斷擴大小蠶共育規模,“現在訂單太多了,蠶房、工人都有點不夠用,自家的蠶有時都顧不過來。”老謝說。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所長劉剛告訴記者,四川省蠶桑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二,鹽邊縣蠶桑的特色在于“果葉兼用”。
惠民鎮新林村村民李平霞家四代都是桑農,2014年,李平霞成立了攀枝花綠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注農產品深加工。如今,除了具備成熟的桑葚干、果醬生產線,公司還建立了100畝桑葚采摘體驗園。“我們要帶領更多鄉親,讓桑園向智能化、規模化發展。”李平霞說。
在鹽邊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攀枝花四喜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二期桑葚精深加工生產線已正式上線,在原有的果酒基礎上還可罐裝新鮮原漿、原汁。
惠民鎮副鎮長周意強告訴記者,近年來,惠民鎮不斷完善蠶桑產業鏈,2022年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6億元,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446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