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陽光明媚,走進廣東省陽春市合水鎮高塘村,大片桑樹生長茂盛。留垌村蠶桑標準示范場內,蠶寶寶們正貪婪地啃食著桑葉,連綿的“沙沙”聲交織成美妙的樂曲。風將樂聲帶到茶河村蠶桑香云紗產業生態農業示范園,工人們把雪白的絲綢坯布浸泡在薯莨水中并反復翻轉,經過20多道染整工藝流程,這些坯布將被制成被譽為“軟黃金”的香云紗。
【資料圖】
合水鎮是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蠶桑專業鎮。近年來,由于蠶易得病失收和蠶繭價格缺乏保障等問題,該鎮桑園面積及蠶繭產量逐漸萎縮。由省政府參事室、廣新集團組團的合水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合水鎮委、鎮政府大力支持下,從提升桑苗質量、優化蠶種、拓展產品等方面著手,推動蠶桑種養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逐漸形成蠶桑全產業鏈,帶動村民走上致富“新絲路”。
“綠葉子”變“金葉子”
鼓起村民錢袋子
在高塘村的桑田中,一排排桑樹長勢喜人。村民們在田間穿梭,采摘新鮮桑葉,再運到周邊村落的各個蠶房。等到6月中旬,各大桑田將迎來新一輪桑芽采摘季,嫩綠的桑芽經過深加工制成桑芽菜,統一銷往珠三角地區,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高塘村曾有“蠶桑之鄉”的美譽,由于蠶繭市場低迷,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蠶桑產業發展一度受挫。2021年12月,廣新集團下屬絲紡集團與合水鎮政府簽訂了蠶桑產業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蠶桑產業做大做強。去年年初,一輛滿載桑樹苗的貨車開進高塘村,13.8萬株桑樹苗的落地和蠶房的修建,堅定了村民種桑養蠶的信心,也激活了合水鎮蠶桑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
“從父親那一輩,我們家開始種桑養蠶,不過當時桑田只有5畝,3張蠶的收入也不高。”蠶農崔連創說,他年輕的時候在外打工,前幾年才回來養蠶,在村干部、工作隊的幫扶下,將蠶房面積擴大了一倍,并安裝了隔熱層,夏天蠶病少多了。如今,家里種13畝桑田,養了10多張蠶,預計年收入10萬元。
陽春市名揚農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善籌對桑蠶產業發展信心十足。隨著蠶農數量和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的桑田面積約100畝。“桑葉僅作為養蠶的飼料,附加值不高。現在延展產業鏈,發展桑芽菜產業,帶動農戶當地就業,也有利于盤活丟荒田。”林善籌告訴記者,桑芽的采摘期是3月初至10月底,每批桑芽重約1000公斤,預計全年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
按照“政府督導、企業主體、蠶農參與”的原則,合水鎮委、鎮政府和工作隊匯聚資源力量,聯合省農科院、廣新絲紡集團,探索產業“補鏈強鏈”,發放33.8萬株優質桑苗,舉辦蠶桑高效種養技術培訓班,開展蠶桑產業技術交流座談會,實地指導蠶農抓好桑園管理、蠶房改造,打造產品種養加工銷售產業鏈,調動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
“白寶寶”成“聚寶盆”
帶動增收成效快
在留垌村蠶桑標準示范場,記者看到寬敞的蠶房內,自動化切桑機、智能化軌道、自動投喂機、自動上蔟架等智能化養蠶設備一應俱全。大片蠶寶寶被養在地面上,雪白的身軀伏在碧綠的葉子上。蠶農崔明軍正將新鮮的桑葉喂給它們,認真觀察進食情況。
“隨著蠶越長越大,地面的空間越來越少,后期主要使用自動投喂機,沿著智能化軌道為蠶投喂桑葉,自動上蔟架引導它們上蠶蔟結繭。”崔明軍表示,這種智能化的操作系統十分便利,養出的蠶成活率高,蠶繭質量也好。按照目前的養殖規模,每批蠶穩定產出約420公斤蠶繭,全年利潤10多萬元。
傳統的蠶桑養殖產業化程度較低,機械普及率不高,華南地區潮濕炎熱的氣候對蠶種、繭絲的質量造成較大影響。工作隊實地勘察研究后,從優質蠶種著手,在軍逕村設置“蠶公寓”,降低幼蠶發病率,將留垌村年久失修的舊供銷社改建為蠶桑標準示范場,提高蠶繭品質。
應用新技術,軍逕村的小蠶共育戶在“蠶公寓”培育小蠶,供給附近100多戶蠶農養殖,每年輻射帶動蠶桑產業收入約700萬元。利用茶河村蠶房養殖場和平南村果桑種植基地,有效帶動村民擴大種養規模,提高養殖技術,推動合水鎮蠶桑產業創新發展。
蠶農邱耀鑾養蠶已有20多年,隨著“蠶公寓”建設完善,幼蠶發病率大大降低,邱耀鑾的養蠶規模也增加至15張。“以前還擔心銷路問題,現在有種繭保底收購協議,符合標準的蠶繭不愁銷路。”邱耀鑾笑著表示,自家蠶房的面積有限,今年嘗試增加4張小蠶,預計每批增加220公斤蠶繭。如果收益穩定,還會考慮繼續擴大規模。
“非遺+”促“產業旺”
探索發展新路徑
上午10時多,合水鎮茶河村的蠶桑香云紗產業生態農業示范園內一派忙碌景象。曬布工們頂著烈日,將一匹匹染成紅褐色的絲綢整齊地鋪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再壓上竹竿,使其在陽光下暴曬,即香云紗染整技藝之“曬莨”。由于浸染的次數不同,草地上的絲綢呈現出深淺不同的紅褐色澤,仿佛色彩艷麗的畫卷。
荔熟蟬鳴云紗響,蔗浪蕉風莨綢爽。香云紗又名“響云紗”“莨綢”,香云紗染整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云紗科普館內,記者看到了香云紗染整技藝的圖文說明,以及香云紗制成的旗袍、皮包等,手工復古元素結合現代工藝,呈現端莊、雅致的東方美。
“廣新集團聯合合水鎮政府,先后在潭震村、茶河村建設了香云紗曬莨場、蠶桑香云紗產業生態農業示范園,以‘非遺’賦能鄉村振興。其中,示范園今年5月正式運營,總面積130畝,將蠶桑養殖、香云紗生產、休閑文旅有機融合,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助力當地產業振興和休閑農業文旅產業發展。”工作隊隊員鄧金朋表示。據悉,示范園預計每年可為合水鎮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40多萬元,并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有助于解決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眾就業問題。
“基地一開工我就來這干活了,從家里過來就幾分鐘。開始是除雜草,參加培訓后開始曬莨。曬布工都是晴天出工,雖然辛苦,但是平均下來一個月能有6000多元。現在既能賺錢,也能照顧家里,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村民謝崇躍笑著說。
一桑一蠶一“鏈”,富了一方百姓,串聯起鄉村產業振興的大文章。合水鎮委、鎮政府和工作隊將蠶桑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將繼續推進竹園村、新南村等地新建蠶房、擴充桑園等工作,推動建設陽江市蠶桑產業園項目,擦亮蠶桑特色農業名片,讓鄉村振興底色更新、成色更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