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別山深處的岳西縣來榜鎮,是安徽省桑園面積和蠶繭產量最大的鄉鎮,被省蠶學會譽為“安徽蠶桑第一鎮”。初夏,草長鶯飛、桑園蔥郁,正值采桑養蠶的好時節,記者深入來榜鎮探訪了當地蠶桑產業的發展現狀。
蠶桑當家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資料圖)
近日,岳西縣來榜鎮斑竹村村民汪慧正在自家蠶室里忙活著。蠶室是一間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數不清的蠶就生活在這鋪著木屑的地面上。汪慧手提裝滿桑葉的籮筐,走在蠶室中間石墩撐著的木橋上,一把一把向兩側地面撒著桑葉,并用耙子輕輕將桑葉耙勻。桑葉撒下來,蠶便開始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汪慧望了一眼墻上的干濕溫度計,又用耙子打開了蠶室一側的木窗。
斑竹村是全國“一村一品”(蠶桑)示范村,當地村民多以這種方式養蠶。汪慧今年53歲,從十幾歲開始養蠶,她所在的燕窩組也是全鎮最早養蠶的地方。
“這是我家今年養的第一批蠶,養了6盒,在村里算是大戶,一年要養4批。蠶現在已經是四齡了,吃桑葉特別厲害,每天要喂3次,除了在家燒飯、喂蠶,我基本都在桑園里采桑葉?!蓖艋壅f。
像當地其他蠶農一樣,汪慧十分勤勞,5月初采茶季結束后,“無縫銜接”開始養蠶。桑園里的剪枝、施肥、除草,蠶室里的喂食、除沙、摘繭,家里的這些活兒都是以她為主,一年養蠶收入3萬多元。
來榜鎮位于大別山深處,記者走在來榜鎮的山間公路上,放眼望去,山坡上盡是成片的桑園——這是來榜鎮區別于周邊鄉鎮的典型特征,“家有五畝桑,脫貧奔小康”是當地蠶農脫貧致富的真實寫照。
蠶又名桑蠶,以桑葉為食料,吐絲結繭生成蠶絲,蠶絲是一種天然纖維。來榜鎮因為自然條件適宜,種桑養蠶有著悠久歷史,蠶桑規模生產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目前全鎮12個村共有大小桑園面積2萬多畝,占岳西全縣的1/4。2022年,來榜鎮飼養蠶種21562盒,產鮮繭1286.7噸,蠶桑產業實現年產值1.7億元,人均收入7200元,蠶桑產業早已成為來榜鎮農業第一大支柱產業。
關河村是來榜鎮蠶桑產業規模最大的村,擁有桑園3500多畝,300多戶村民常年養蠶,年產鮮繭30多萬斤。
關河村鎮包點干部王松介紹,關河村蠶農多數每年養3批蠶,春蠶、早秋蠶、中秋蠶,夏蠶較少,每批養殖四五盒,養殖周期接近1個月。開春后,蠶農就要開始打理桑園,施肥、除草等,5月初購買蠶種,直到收繭,一批蠶的養殖才算結束。為了桑樹更好地生長,夏季還要伐一次,桑樹的芽葉可以做別的用途。一盒蠶種150元,產100多斤鮮繭,可以賣2500多元,種桑養蠶雖然辛苦,但卻是當地村民一筆不小的收入。
近年來,岳西縣和來榜鎮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出臺獎補政策,重點用于扶持示范桑園、室外大棚、簡易蠶室、共育室、蠶桑合作組織、蠶農培訓、技術服務、先進蔟具推廣等環節,來榜鎮蠶桑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通過示范引領,來榜鎮形成了特色蠶桑品牌,通過發揮蠶桑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主體作用,實現了群眾穩定增收,為來榜鎮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破解難題“剩資源”變身“香餑餑”
在來榜鎮當地村民看來,蠶比茶更難“伺候”,采茶可以等,但蠶長大了,張嘴等著吃,刮風下雨他們都得到地里采桑葉。五齡蠶是結繭前最后一個階段的蠶,一天要喂4次,白天喂了晚上還要喂。養蠶溫度要控制在22℃左右,溫度低了蠶不吃葉。桑葉不能久放,久放會“燒葉”,蠶吃了會中毒,整個過程都要注意蠶病的防治……養蠶雖然不是尖端技術活兒,但著實費神費力。相比之下,桑園管理則簡單得多。
近年來,隨著來榜鎮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養蠶的人慢慢減少,但桑園面積仍在穩步提升,中老年人仍在守著這一傳統產業,不愿放棄自家桑園,“有人種桑,無人養蠶”現象日益凸顯。
面對種桑、養蠶群體不均衡的矛盾,來榜鎮積極探索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延伸蠶桑經濟產業鏈,去年更是引入了智能化、機械化養蠶工廠,讓相對富余的桑葉、桑枝發揮出了應有價值,提高了蠶桑產業綜合效益。
日前,在離關河村黨群服務中心不遠的一個工業廠房里,工人正在智能化、機械化養蠶生產線上給蠶投喂桑葉。大把大把的桑葉被送進進料口,然后被傳送到另一個端口,在這個端口,一個個裝滿蠶的蠶盤也被傳送帶送來“會合”,桑葉自動撒在蠶盤里,工人將蠶盤里的桑葉輕輕撫平、攤勻。撒好桑葉的蠶盤被自動疊放起來,工人一車一車將疊好的蠶盤送走……此時的蠶為四齡蠶,一天要喂3次,每天要消耗100公斤左右的桑葉。
2021年,當地成立了岳西縣絲蕊智能養蠶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提高養蠶經濟效益,減少勞動力。2022年9月,養蠶工廠建成投產。
記者了解到,這個養蠶工廠從5月到10月進行滾動養殖,從孵化到結繭,全齡化養殖,一年可養8批到10批,大蠶至少400盒,小蠶至少4000盒。目前,工廠在養的大蠶有近50盒,小蠶近500盒。養蠶所需桑葉除了采自村集體的100多畝桑園,工廠也收購村民家的桑葉。
養蠶工廠相關負責人李東洋告訴記者,工廠有小蠶及中大蠶養殖、自動摘繭三大生產線,包括恒溫恒濕孵化室、小蠶養殖室、中大蠶養殖室、自動消毒添葉線、分蠶除沙線、自動蠶盤清洗機等設施設備,部分區域溫度、濕度、氧氣、二氧化碳自動調節,整個車間通過物聯網系統實現了生產環節的監測、監控。
智能化、機械化設施設備的應用,大大節省了人工,關河村養蠶工廠現在只有3名工人,一年要養這么多的蠶,如果按照傳統養殖模式大約需要240人。
2019年,關河村“兩委”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建成了一個茶葉加工廠,但采茶季過后,加工廠就會閑置下來。為充分利用加工廠,2020年,村“兩委”又投入20多萬元,添置了桑芽菜、桑葉茶、桑葉面生產線,讓桑葉利用實現了多樣化,挖掘出了更多價值,延伸了蠶桑經濟產業鏈。2017年關河村引入的岳西縣思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遠公司”),將廢棄桑枝加工成菌棒,生產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茶菇等桑枝系列食用菌產品,現在每年收購桑枝1000余噸,創造產值1000余萬元。
“此外,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桑葉飼料加工廠,將桑葉加工成蠶的飼料,這樣可以擺脫養蠶的季節限制,預計8月建成,將顯著提升蠶桑產業經濟效益?!蓖跛烧f。
延鏈升級產業面貌煥然一新
幾年前,來榜鎮作為同批次安慶市唯一的鄉鎮,獲批開展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以蠶桑為主導產業。來榜鎮通過產業強鎮專項資金項目建設,撬動社會資本,整合涉農資金,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來榜鎮農業中心相關負責人王陽介紹,產業強鎮建設項目總投資2315萬元,從2019年開始實施,主要包括標準化蠶桑基地建設、繭絲綢精深加工、桑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果桑采摘、蠶事體驗觀光園、蠶??破震^等)、科技支撐等內容。到2020年10月底,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全部完工,全鎮蠶桑經濟面貌煥然一新。
在產業強鎮建設項目實施前,來榜鎮桑園僅有1.6萬畝,2019年至2020年新增3000畝。2021年至今,來榜鎮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政府統一采購、統一發放桑苗,鼓勵蠶農更新、發展桑園,全鎮桑園面積持續擴大到現在的2萬多畝。
利用產業強鎮專項資金,關河村建起了桑葉茶加工廠和桑蠶農產品展示中心,斑竹村建起了桑芽菜加工廠和熱風自動循環蠶繭收烘站,還有一個蠶??破震^和絲綢之路體驗觀光園??破震^通過實物、照片、文字等,生動介紹了蠶桑起源、蠶桑文化、來榜鎮蠶桑產業發展情況等內容。
“蠶桑文化需要傳承發揚,現在科普館每年接待近千人參觀,這還不夠——我們還要圍繞科普館和觀光園等打造蠶桑研學基地,村里的民宿也正在建設,在不久的將來,這里會吸引更多人前來進行生產生活實踐,體驗蠶桑生產過程,從而帶動旅游發展?!卑咧翊妩h支部書記王恩祥說。
近年來,岳西縣加強與安徽省農科院的深度合作,共建岳西農業特色研究所、皖西南蠶蜂技術創新中心等產學研用平臺,圍繞蠶桑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生產全過程研究和服務,促進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榜鎮充分發揮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岳西農業特色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術優勢,開展產學研推合作,建立蠶桑新品種基地,推廣桑蠶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提升產業經營水平。
2022年,思遠公司和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進行桑枝富硒木耳、蟲草花等栽培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的研究,以及富硒食用菌栽培實驗、富硒食用菌中小型示范等方面的研發,在提升生產質量、優化生產工藝、節約生產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該公司還在爭取和安徽大學合作開展桑樹桑黃良種選育與桑枝栽培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研發。
“我們先前桑枝木耳的硒元素含量不夠穩定,通過和高校合作,由高校提供技術指導,共同對硒元素進行溯源,做了大量實驗。在尋找到硒元素的源頭之后,我們開始對含硒桑枝進行歸類,培育富硒木耳,為我們的桑枝木耳增加了新的賣點,提高了附加值。蟲草花是用蠶蛹作為培養基,培養蛹蟲草,這是我們對蠶蛹利用的首次嘗試,也為我們增加了蟲草花這個新產品——這兩個研發項目,今年都已正式落地生產?!彼歼h公司負責人吳松青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