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棉花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技術在黃河流域棉區推廣

評論


(資料圖)

近日,黃河流域棉花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現場觀摩暨全國智慧農業技術交流會在河北省南宮市召開,來自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與河北省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站長以及河北省內植棉大戶等共計200余人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研發的棉花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技術不僅助推河北棉花生產上了新臺階,還在黃河流域棉區得以推廣應用。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耿軍義介紹,生產管理繁瑣、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多是制約棉花生產效率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近些年,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植棉收益不斷下降,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多年持續萎縮。如何提升棉花生產管理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成為穩定棉花生產面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圍繞這一難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適宜機械采摘的棉花新品種培育和“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方面開展了研究攻關,集成了宜機化品種、精量播種、水肥一體、綠色防控、機械采收、秸稈還田等多項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實現了棉花從種到收的全過程機械化管理,在河北、山東、天津多地示范推廣,取得良好效果。

為進一步提升棉花生產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水平,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聯合河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棉花生產管理機械化與智能化融合創新。

在播前準備環節,使用智能化激光平地機,土地的平整度大幅提升,解決了傳統農機在耕地過程中出現的“大平小不平”現象,避免了由于土地不平整造成的農田澆地“這邊旱那邊澇”情況的發生,不僅節約了水資源,還大幅提高了播種質量。

在播種環節,利用北斗導航系統,解決了“播行不直、行距不勻”問題,實現了棉花精準精量播種,不僅保證了出苗整齊一致,而且在后期田間管理的中耕、植保等生產環節,作業效率提高30%至40%,播種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在灌溉管理環節,引入智慧農業管理系統。該系統可通過安裝在田間的傳感器收集環境數據,并根據后臺采集到的環境信息和作物信息,結合作物模型對作物生長狀況進行分析診斷和科學決策,幫助用戶選擇合理的肥水管理并進行遠程智能控制,創建了“方寸之屏掌控萬畝棉田”的現代化植棉新場景。與傳統管理相比,棉花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可節約用水20%以上,節省用工成本80%以上,每畝降低管理成本80元至90元。

與會專家認為,河北研發的棉花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技術不僅讓棉花生產管理更加精準、科學、高效,也為黃河流域棉區輕簡、智慧、高效生產樹立了新標桿,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