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亮粉色的厚底瑪麗珍鞋,方形頭、雙系扣,以一種踮腳的姿態,擺放在透明展示柜里。絲綢綁帶飄飛,仿佛正翩躚向前。一進紅蜻蜓總部,這雙鞋便牢牢抓住我們的眼球,“這是紅蜻蜓‘世界華流限定款’。”紅蜻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恍然間,紅蜻蜓這個老品牌,有了新故事。
故事新在哪?這家28年來日復一日開工制鞋的工廠,又是如何“買裝備升級”,蹚出一條更有生命力的新路的?近日,我們走進溫州,深入紅蜻蜓總部,探尋這個老牌鞋企背后不為人知的“通關”密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2秒生產一雙鞋
“說起‘升級’,那一定要去連幫注射智能車間看看。”跟著紅蜻蜓新業務體系Dip項目部運營總監卓文俊走進車間,只見半個操場大的地方,一條跑道狀的機器帶“盤踞”于此,時不時傳出幾聲齒輪、鏈條碰撞的“咔噠”聲。
上下翻飛的機械臂,循環轉動的圓盤式連幫注射機……都無需人工參與。“這是我們2021年引進的全自動智能流水線。”卓文俊說,“這個指甲蓋大小的裝備是關鍵。”卓文俊拿下一只鞋楦,指著綁在踝部的芯片說,“全靠它識別軌跡、鞋款,指揮生產。”據悉,借助該芯片,這條流水線可同時混產3款不同的鞋,日產4000余雙,“每22秒即產一雙鞋”。
“更重要的是,車間淘汰了膠水、處理劑。”卓文俊告訴我們,與其他鞋廠不同,這里是在圓盤式連幫注射機上,直接將液態的鞋底材料注入鞋模,通過材料自身發泡,讓鞋底、鞋面一體成型,“無需高溫烘干。”
介紹之余,他打開機器,接了一杯鞋底材料。只幾秒,杯中的黑色液體便如同烤箱中的面包,迅速膨脹開來。我們上前聞了聞,沒有絲毫異味,用手摸了摸,頗有些驚奇:“竟然比我們穿著的球鞋鞋底還軟彈!”
“有了新裝備的加持,不僅高效、環保,還永遠不會脫膠。”卓文俊補充道。
紅蜻蜓的大車間,被機器與工人占滿。從連幫注射智能車間出來,往后走幾百米就聽見大車間機器的轟鳴聲。在這里,我們與負責人的對話,必須貼著耳朵、提高嗓音才能互相聽清。
“2017年以來,紅蜻蜓在大車間陸續投了近9000萬元,用于配備相應的機械化設備。”紅蜻蜓永嘉生產裁斷經理王云告訴我們,之前,皮料的劃線、切割,全靠人工。而現在,只見一名工人將整張皮革鋪在臺面上,設定款式、設置“循環20000”后,自動切割機便像熟練的老師傅,快速、精準作業,將皮革按照款式劃線切割成小件。“與人工相比,效率直線提高50%。”王云說。
一分鐘完成設計
好裝備帶來產能的成倍提升。但近年來,鞋市場出現了新變化——人們愈發講究個性。“個性化”和“大規模生產”,看似天平兩端此消彼長的砝碼,現在需要被同時兼顧。“數字化,是我們的應對措施。”紅蜻蜓設計企劃總監劉文凱說。
穿過大車間,爬上3樓,設計企劃部占了大半層。一進門,便可看見,近百雙不同款式的鞋被裝在透明鞋盒中,齊整地壘在一邊。墻上的黑板,則是貼滿了剪裁下來的設計暢想。設計師們坐在一起,一人對著一臺電腦,頻頻點擊鼠標,快速搭建一只虛擬的3D鞋。
“從前,設計全靠紙筆。”從業15年的劉文凱介紹,“現在完全不一樣。”只見他打開電腦,點擊電子庫,庫里列滿了各式鞋材、顏色等。其中,“顏色”庫有“基礎色”和“輔助色”兩個。“基礎色”庫中,僅“白色系”便有20種,從“亮白色”到“風化柚木”,從淺到深排列其中。
感覺像是在玩幼時的換裝游戲——選中虛擬鞋的部位,點擊想要的元素,即可一鍵“穿戴”、更換。劉文凱坦言,數字化極大縮減了設計的周期和成本。“現在,紅蜻蜓每年的設計鞋款,數以千計。”他拿起桌上一款3D打印出來的板鞋鞋模,一邊展示一邊說:“多品類、多風格,既有紅蜻蜓‘老本行’皮鞋,板鞋、瑪麗珍鞋等新類別也都有所涉及。”
生成式AI,賦予設計更多可能性。我們在劉文凱的指導下,登入紅蜻蜓引進的“Vali鞋履AI設計”平臺,選擇“款式融合”。系統直接導入一張側視的板鞋鞋款草圖以及一張虎頭鞋網圖,消耗10積分點擊“生成”即可。不到一分鐘,一張虎紋國潮板鞋設計圖呈現眼前,色彩飽滿、細節精巧,讓我們瞬間恍若躋身設計“大拿”。
在數字化的加持下,快速私人定制也成了現實。設計企劃部一旁的舒適度評價區,陳列著一臺3D腳型激光掃描儀,酷似一臺電子體重秤。我們脫下鞋襪,踩上機器等待片刻,便獲得了各自的“腳型測量報告”,數據從腳踝到腳底、從拇指里寬到小趾外寬,精確到微米。
“這就是我們有時買鞋,覺得右腳合適、左腳偏擠的原因!”對此,劉文凱說:“多數人左右腳都不對稱。像你雙腳才相差1毫米,普通制鞋師傅都量不出來。”
“實現快速私人定制的同時,還幫忙擴充了紅蜻蜓的腳型數據庫,讓流水線上的鞋更適合中國人的腳。”他補充道。
整條產業鏈上網
一雙好鞋,除了合腳,本身舒適很重要。
“我們一直在迭代升級,找尋‘舒適’的突破口。”紅蜻蜓技術中心顧問吳建欣說。“專業人干專業事”,紅蜻蜓與高校合作,“他們專注材料基礎研究,我們著眼應用和產品落地。”他舉了個例子,連幫注射智能車間,就是江南大學研發的高分子回彈材料在紅蜻蜓的落地。
看著滿墻的成果展示,吳建欣告訴我們,紅蜻蜓先后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級新產品科研項目74項,擁有有效專利166項。除了與高校合作做鞋,還有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據介紹,溫州的鞋產業鏈配套十分齊全。方圓幾十里,鞋帶、鞋跟,用于裝飾鞋面的水鉆、飾扣……鞋的一切原材料都能找到。
“說到這,一定要去‘惠利瑪’看看。”吳建欣說,2022年,董事長錢金波跨界推出“惠利瑪”,以“產業大腦+智聯工廠+數字產業園”的模式,“把鞋的整條產業鏈搬到了線上。”從紅蜻蜓總部出發,坐車需要10分鐘左右。解說員告訴我們,園區占地60余畝,是由紅蜻蜓老廠房翻修而成的。
跟著她邊走邊看——1樓,先是鞋文化展廳,再往里是直播間。2樓,承載著“惠利瑪”的“產業大腦”,幾塊大屏一字排開,對應平臺材料采購的“好采通”、批發的“好貨通”、零售的“好賣通”等。“從進貨到賣鞋,‘惠利瑪’為全國中小鞋革采購商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務。”講解員介紹道。我們湊近“好采通”,看見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在售材料數以及近7日化工品的銷售排行,還有基于大數據作出的預測:“豬皮”“絲滑針織”“羊皮鏡面”等是未來流行材料。
截至目前,“惠利瑪”入駐供應商6000余家、采購商1.2萬余家、設計師超過2000位,2022年基于“惠利瑪”交易金額達2.3億元。“我們以前也沒想過,紅蜻蜓甚至整個鞋產業,能濃縮在方寸屏幕里,如同打游戲般買裝備、升級。”紅蜻蜓副總裁徐威感慨道,“現在不能說已經‘通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說紅蜻蜓還有多少‘升級’的秘訣,答案一定在數字化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