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發生的一次對戰,這場戰役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案例的典型。
在春秋時期,盡管每個諸侯王表面尊重周天子,可是各國都是利欲熏心,想要自己統一天下,在通過多代君主的努力下,齊國快速發展變成春秋時期的大國。
公元686年,齊國國內發生內戰公子小白即位,便是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公子糾逃往魯國,魯王公開適用公子糾爭奪皇權,齊桓公原來便對魯國不滿,公元684年,齊桓公不顧管仲的勸導,堅持要進攻魯國。
(資料圖片)
魯莊公得知齊國大軍進犯,決定使用國家力量來跟齊國抗衡,魯莊公準備出兵時,曹劌自薦想要參加戰爭。曹劌以前問過魯莊公,你憑什么相信自己的屬下能為您付出生命,魯莊公說我將自己的東西轉發給百姓,從不辜負他們,我尊重神靈,都有祭拜他們,我在受理案件時一定明察秋毫,給百姓一個交代。曹劌覺得他盡到了做為君主的職責,具有了與齊國一戰資格。
兩軍在長勺進行血戰,直到列陣結束,魯莊公想要擊鼓進攻,來個先發制人,曹劌提議魯莊公嚴守陣營,以逸待勞,等候戰勝敵方的關鍵期,魯莊公答應了。齊國部隊憑借自己的強勁軍力,格外猖狂,戰士們也是急于求成,結果不斷三次進攻,對魯國也沒有起到什么效果。
這下齊國的軍隊欠缺作戰經驗的弊端就顯現出來,這時候的齊軍逐漸斗志消沉,曹劌看到這種場景,下令發動進攻,魯國部隊憋了好久,一聽到戰鼓聲,士氣高漲一鼓作氣,給對手重挫,齊軍哪兒想到自己的軍隊這樣的不堪一擊,下令撤退,這仗咱不打了。
魯莊公見機會已經成熟,想要乘勝狙擊,曹劌先看過對手撤退時車輪的留下的印痕是否整齊,敵方的戰旗是否整齊,再判斷齊軍真的是逃走而非戰略撤退中途埋伏后,才同意魯莊公,魯國完勝。
長勺之戰中魯國以弱勝強的案例變成后人戰略家研究的代表,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促成了這一結果呢?戰前做了充足的準備,臨戰掌握了有益的戰機,戰后能準確的說出勝利的原因,這三點充分證明魯國的勝利是可預見的。
在魯莊公想要與齊國殊死一搏時,曹劌以前問他,主公憑什么覺得手底下人民就一定會給您盡忠,魯莊公想了一下說,我平時救助貧困的百姓,對他們不會繳稅過多,不增加百姓的額外負擔。曹劌說這只是小恩小惠,許多君主都可以做到的。
魯莊公又說,我秉持周禮,常常祭拜神靈,求神靈的庇佑心態也很誠懇,曹劌說這還不夠,對神靈尊重是應該的,和主公你的表現無關。
魯莊公最后說,我在解決群眾案子的時候,明察秋毫,不放過任何一個壞人,給每一位受害人一個交代,不許冤假錯案發生。曹劌聽見這一點我就放心了,我將輔助主公上下對局。
大戰一觸即發,齊國的軍隊急于求成,想要克敵先機,曹劌讓魯莊公按兵不動,齊軍由于2次攻擊得不到想要的目的,開始出現急躁的情緒,原來的斗志如今也沒了一半,曹劌讓魯莊公如今立刻下令,全力圍堵齊軍。
在齊軍要喪失斗志時,突然聽見四周鑼鼓喧天,魯國的軍隊從四面八方殺過來,自己先亂了陣腳,加上之前的攻擊未果,讓士兵們失去了作戰的意志??墒囚攪瞬⒉皇悄菢?,他們這一口憋了好久的氣總算能有機會出一出了。
齊軍慘敗撤退,曹劌來到陣前,注意到敵人戰旗坍塌,戰士也丟盔卸甲,戰車撤退的痕跡也沒什么規章,下令乘勝狙擊,魯國完勝。
戰后,曹劌總結說,打仗全靠膽量,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對手斗志消沉時,正是我方士氣高漲時,在敵方撤退時,我擔心會受到埋伏,可是觀察了局勢以后,發覺是本人多慮了。正因為這樣才導致了我們可以以弱勝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