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知名歌星李玟因抑郁癥離世,無數歌迷唏噓惋惜。其實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世衛組織統計顯示,全球各年齡層共有3億人患有抑郁癥。我國數據顯示:抑郁障礙人群終身患病率為6.8%。不少人聽到抑郁癥還是比較忌諱、恐慌,不肯接受,那么抑郁癥到底是什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副主任邵春紅主任醫師為讀者進行講解。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心境障礙。患者癥狀可表現為輕微的悶悶不樂,也會是嚴重的悲痛欲絕,甚至出現幻覺、妄想、自殺想法或行為等癥狀,影響工作生活和學習。
人為什么會得抑郁癥?專家解釋:抑郁癥病因很復雜,至今沒有確切發病機制。但現有科學研究結果顯示,主要是遺傳、環境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從遺傳角度來看,個體本身產生有益于情緒的神經遞質不足,或對刺激、創傷等應激反應敏感性增高等會致病。從環境因素來看,包括童年或青春期的創傷,或整個人生遭遇的不良環境或不良事件等會致病。
(相關資料圖)
抑郁癥并不僅僅是情緒問題,還會導致情感癥狀、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
情感癥狀,主要指患者最不愿意接受或不愿承認的癥狀,如同冰山下面隱藏的部分,需要醫生仔細問診才能發現。具體表現為對以前喜歡的事情或活動興趣下降,或沒有興趣了。即使硬撐著去做也沒有愉快感。臨床常會看到,患者會放棄原來喜歡的一些活動,如體育活動、業余收藏、社會交往等,連日常工作、生活享受等都一概提不起興趣。有的還伴有明顯的緊張、擔心等。
軀體癥狀,是患者最愿意訴說表達的,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更易引起關注。常常表現為患者去綜合醫院各科室看病,但各項檢查沒有發現太大問題。軀體癥狀包括睡眠障礙(如躺下睡不著、睡眠不深、容易醒、多夢、半夜或凌晨就醒來);周身無力,感覺疲乏;心慌胸悶,胃部不適,腹瀉便秘;食欲體重改變等。
認知癥狀,在老年抑郁癥患者中更受關注。一旦出現認知癥狀,容易擔心自己患有老年癡呆,加重無價值感和自責。認知癥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思維遲緩等,患者會感覺腦子變笨,思考過程困難,一些簡單問題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
如何判斷是否患有抑郁癥?
以美國第五版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為例,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如下:
在連續兩周內,出現與以往明顯不同的功能改變,表現為上列5項以上,其中至少1項是心境抑郁或喪失興趣、樂趣。
這些癥狀產生明顯痛苦,或在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損害;
這些癥狀并非由于某種物質或其他軀體情況所致。
如果想要了解自己是否可能出現抑郁癥,也可使用簡單的9項病人健康自評問卷(phq-9)來篩查,但這一量表只表明可能存在相應程度抑郁癥狀,確診必須經過專科醫生經過正規、細致檢查,并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治療手段正規治療。
phq-9量表的評分規則及治療建議:
0-4分 沒有抑郁
5-9分 輕度抑郁
10-14分 中度抑郁
15-19分 中重度抑郁
20-27分 重度抑郁
最后邵春紅提醒市民,不要一感覺自己悲傷、不高興,就懷疑得了抑郁癥。抑郁是一種負性情緒,情緒低落、活動興趣下降,與快樂、生氣一樣,屬于正常的心理反應。正常人在不順利的情境下遇到應激都會出現類似情緒,持續時間短,基本不需要醫學處理。
不過市民也要學會監測自身情緒變化。對負性情緒,要分析原因,正視它接納它,觀察持續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積極采取轉換注意力、調整想法、適量運動、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以及傾吐、尋求專業幫助等手段,讓負性心理反應順利過去,防止發生抑郁癥。即使被診斷抑郁癥,只要在正規專科醫生的幫助下,選擇合適藥物、心理或物理治療方法,堅持全病程規范治療,抑郁癥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本文作者:顧泳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