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  正文

第三屆中國國際輿論學年會在重慶召開 業界專家學者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

評論
中新網重慶6月15日電(楊夢逸)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國際輿論有哪些沖擊?生成式人工智能環境下如何治理網絡空間安全問題?13—15日,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專業委員會、四川外國語大學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輿論學年會在重慶召開,來自全國國際傳播領域專家學者展開研討,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熱議焦點。

圖為第三屆中國國際輿論學年會現場。 覃雪萍 攝

四川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嚴功軍認為,國際輿論和國際傳播緊密相連,研究國際輿論一定要將國際傳播和國際輿論這兩個話題交叉進行互動性探討。

“國際輿論學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國際輿論生成、傳播和影響機制,還能提升我們在國際輿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謝耘耕建議,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和國際合作,注重理論創新和實踐結合、政策和實踐結合,優化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進一步推動國際輿論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帶來內容生產與傳播機遇的同時,也將引致認知重塑、價值固化的風險,對國際沖突、網絡安全、數字平等提出了挑戰。”成都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石磊說,為應對這些挑戰,應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立虛假信息甄別機制,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強化網絡空間治理,打擊“機器人水軍”;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傳遞正確價值觀;夯實人才支撐,壯大國際傳播隊伍。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適應更多任務,網絡空間安全迎來了更大的挑戰,構建網絡安全綜合治理體系,實現內容治理、技術治理和人才治理三位一體的多元融合迫在眉睫。”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恒軍認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環境下,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首要任務是內容治理,要加強網絡平臺內容監管和數據庫算法審核。

除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國際輿論、網絡空間安全帶來的沖擊,人與智能技術協作也成為與會專家學者的共識。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蔣曉麗認為,未來國際傳播實踐需要探索一種人與智能技術合作無間的方式,推進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高度融合、協同發展的人機文明,將對中華文化的彰顯、技術發展的關注、價值理性的關懷共同滲透進國際傳播的核心議題。智能技術只有在良善價值觀的引導下,才能真正從實踐和價值雙重維度切實賦能國際傳播實踐。

“機器智能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而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威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林愛珺認為,我們要對人工智能技術保持警惕,發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引導技術向善,防范一切信息災害與人的異化。

年會召開期間還舉行了多場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對國際輿情與輿論引導、人工智能與國際輿論等話題展開討論。(完)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