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  正文

“應急人”趙鴻亮:數百救援現場辟出“生命通道”

評論
中新網哈爾濱7月6日電 題:“應急人”趙鴻亮:數百救援現場辟出“生命通道”

中新網記者王妮娜

地動山搖,頭上碎石不斷掉落,仍不斷爬向受災深入……這不是電影里的災難片現場,這是應急人趙鴻亮15年來的日常。

作為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副指揮長趙鴻亮,15年來,在無數個救援現場,他冒著生命危險開辟出生命通道,營救出無數個鮮活的生命。

在這些災難面前,他只有一個簡單的信念:“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兒”。

趙鴻亮(右一)在救援現場指揮。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 供圖

在無數救援現場,他是逆行的“生命通道”。

去年8月,臺風“杜蘇芮”襲擊黑龍江,五常市沙河子鎮4400多名群眾被洪水圍困,信號因洪水中斷而失聯。

趙鴻亮臨危受命,帶領救援隊趕往現場。沿途上,救援隊員們看到道路過水嚴重、樹木倒伏、路況不明,11個小時只前進了70公里,最后5公里時天已黑透,車燈照出去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救援車輛難以前進。

救援隊員們在腰間系上繩索,用木桿在前方徒步探路,一米一米向前移動,趙鴻亮后來發現水深、水流急,人員在水中站不穩,再往前走太危險了,于是,趙鴻亮自己開車探查路況,尋找道路。

當晚20時50分,趙鴻亮帶領救援隊伍來到鎮外1公里處,發現前方道路盡毀,無法通行。趙鴻亮又組織消防和社會救援力量組成突擊小組,涉水另尋道路,終于找到一座便橋。經過隊員們一天一夜的緊張救援,鎮內受困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15年來,趙鴻亮參加過上百次救援,已是在生死關頭來回數十次的應急救援老兵。

趙鴻亮(右三)和救援人員在一起商討救援方案。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 供圖

2020年,一處食品公司倉庫坍塌現場,救援工作遇阻,既定方案難保受困人員生命安全。危急情況下,趙鴻亮告訴身邊的人全部撤離,而他自己鉆進廢墟,冒著頭頂不斷掉落的磚頭瓦塊,不斷往里爬。他一邊記錄倉庫內部結構,一邊評估受困人員可能的生存空間,最終重新確定救援方案,打通了一條生命救援通道,比預定方案提前4個小時搜尋到了被困的人們。

趙鴻亮的人生走上救援這條路是從2008年的汶川地震開始的。當時,趙鴻亮看著電視里播放的現場畫面,心如刀絞。災難帶來的傷害損失巨大,他想要做些什么。

19歲當兵,1992年復員后,他到了黑龍江稅務系統工作,2011年單位內部調整崗位時他又主動請調到一偏遠農村稅務所工作。汶川地震后,他就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類志愿救援活動,想用微薄的力量為人多做點事。

2010年末,趙鴻亮和同伴一起組建起黑龍江藍天救援隊,面向社會開展公益救援。

在參與了無數個救援之后,他懂得了,在救援現場,多懂一些,就可以更快速地開辟出救援通道,這就意味著可能多救出更多的生命。所以,成為一名救援人員不僅需要膽量,還要有過人的體力和高度專業的應急救援知識,僅憑一顆紅心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勝任志愿救援工作,趙鴻亮自覺訓練——體能耐力不足,就跑步,缺乏專業知識,就利用休假時間,自費到各地訓練基地參加培訓,學習技能;實戰經驗欠缺,就加入專業志愿者團隊,積攢救援經驗……

“那時候,我被大家戲稱為‘另類的稅務干部’。每逢假期,我總是外出學習救援知識和技能,哪里有危險就往哪里去,在一個又一個救援第一線,一點一滴地積累,我逐步從什么都不懂的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救援能手。”趙鴻亮說。

趙鴻亮(中)在抗洪現場組織救援。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 供圖

在救援現場,趙鴻亮穿越了幾十次生死,很多瞬間是他再次沖進下一個救援現場的強大動力。

2013年4月,在當時的四川雅安蘆山縣7.0級地震中,趙鴻亮看到現場急需專業救援力量。他組織4名藍天救援隊隊員第一時間趕赴蘆山,又趕往受地震影響較大的太平鎮。

“太平鎮與外界連接的道路本來就狹窄難行。地震后,有的路段塌方,導致車輛難以通行。”當時參與救援的黑龍江藍天救援隊隊員張憲威說,情急之下,趙鴻亮和隊員每人背起三四十公斤重的行李,率先探路,翻山越嶺前往現場。

在救援村民時,困了,他們就和村民在空曠的地方扎營,以防余震、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先是地面緩緩顫動,隨后劇烈震動。幸好選點安全,隊員沒有受傷。”一天凌晨4點多,面對突發的余震,趙鴻亮及時叫醒隊員做好應急準備。后來,他們才知道,那次余震5.5級,震中距離營地只有1.5公里。

救援中,在通信信號強的山頂上,趙鴻亮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他故作輕松地說:“我在張家界旅游呢。”父親在電話里說:“我在電視里看到你了,沒跟你媽說,你要注意安全。”

在挨個村屯排查信息中,一個媽媽的母乳沒有了,嬰兒餓得哇哇哭,趙鴻亮和隊員返回到附近的蘆山縣城,在一個備用倉庫了找到了奶粉,送到了嬰兒爸爸的手里。

趙鴻亮看著這對父子倆,流淚了。他那一刻知道:“自己要一直將救援工作做下去,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兒”。

記不清去過多少個現場,記不得參與過多少次救援,他始終記得的,他就是想為祖國、為人們多做點事兒。

2015年尼泊爾8.1級地震,趙鴻亮作為中國民間救援隊第二梯隊負責人,帶領2名隊員參與國際救援任務。在加德滿都去往搜救被困學生途中,道路受阻,經過努力疏通了道路。

“當我們的車駛過當地群眾身邊,他們一邊朝我們揮動豎起的大拇指,一邊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著‘中國!’‘中國!’‘中國!’……”趙鴻亮說起這一瞬間,仍覺得很感動,為自己是中國的救援人而驕傲。

2021年1月,因工作調動,趙鴻亮來到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當時,49歲的趙鴻亮說:“我要上一線,有救援任務優先派給我。”

來到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后,趙鴻亮在學習各項業務的同時感覺到,他原來的眼光還是太窄,在市級層面,一個救援任務就可能拯救成百上千人,這讓他更加充滿干勁兒。

這些年,總有人問趙鴻亮,不害怕嗎?他說:“說實話,怕,肯定怕。但在救援現場,沒有時間害怕。應急救援趕的不僅是時間,更是生命。生命重于泰山,早到一分鐘,群眾就早一分鐘獲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不是獨生子女,結婚了,還有兩個兒子”“人老精鬼老靈,救援經驗我比你們多”……這些都是趙鴻亮每次沖在一線、沖在人前的理由。

目前,趙鴻亮等人已促成8支社會救援隊伍在民政部門注冊,加入“社會救援力量應急工作群”。這些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節假日救援保障、應急搶險緊急救援等應急救援保障工作、成為哈爾濱市應急救援的重要補充力量。

2024年2月4日,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發布“最美公務員”評選結果,趙鴻亮光榮入列。

現在,趙鴻亮每天都很“趕”。他今年53歲了,從事公益救援工作至今15年,他還有7年就要退休了,他想讓更多的人學會自救、學會互救。

他說:“我趕的不是時間,是生命。”(完)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