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在現實主義中尋找生命詩意
電影《詩人》的“百城點映,長線放映”之旅近日來到廣州,導演兼編劇劉浩在放映后與觀眾近距離交流。對于廣州觀眾來說,這是一場遲來了40多天的路演——因之前疫情導致的影院暫停營業,6月5日正式公映的《詩人》失去了與廣州觀眾在第一時間見面的機會。
《詩人》由朱亞文和宋佳主演,于2018年獲得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提名,但正式上映后卻并未得到大眾市場的青睞。“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作品。”在廣州路演現場,一位觀眾發言時為影片打抱不平。但在劉浩看來,一部影片的命運自有其機緣。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劉浩用四個字來概括自己的創作態度:專注作品,靜待知音。
主角是詩人,卻并不“浪漫”
作品名為《詩人》,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影片的風格一定是浪漫且理想主義。事實恰恰相反,影片以一個煤礦工人憑寫詩而實現人生提升為故事主線,其表現手法卻談不上多么“詩意”。相反,鏡頭語言堪稱平實樸素,在男女主人公最濃情蜜意之時,也沒有用歌曲來烘托情緒。
“《詩人》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劉浩對羊城晚報記者說,拍《詩人》的初衷是全景式地展現一群人在時代變遷中如何安放自我,而選擇詩人這個載體,本質上跟選擇廚師并無差別,“主要是看中這個職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環境中的光環——當時如果你有當詩人的文采,確實有機會改變個人命運”。就像朱亞文飾演的李五,從在雜志上發表詩作開始,一步步從普通的礦工走上人生巔峰。但作為詩的創作者,李五本人卻懷著強烈的現實成功欲望,這一點與大眾對“詩人”的慣常理解不同。更唏噓的是,李五好不容易成功成為詩人后,時代再次發生變化,詩人的光環開始逐漸暗淡。“這就是生活。”劉浩說,“在時代的洪流里,我們每個人都會和自己的內心再次相遇。而下一次相遇的時候會發生些什么,我們誰都不知道。”
沒念一首詩,卻也有“詩意”
《詩人》中總共有兩位詩人,但整部電影里,他們從沒有念出一首詩。但若因此便說影片缺乏詩意,卻也頗不公平。因為在劉浩看來,《詩人》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去體現詩意。譬如,朱亞文和宋佳扮演的夫婦愛以“扯毛褲”的方式來表達愛意。那條帶著時代特色的手工毛線褲子,在劉浩眼中便是一種詩意的現實體現。他回憶:“記得我小時候,我的女性親戚們就總是穿著各色毛褲在家里走來走去。我覺得她們這么穿非常好看,毛褲在我心中也從此留下了一種溫暖的意象。而且后來我發現,它也是很多人的集體記憶。”
在劉浩看來,真正的詩意從來都存在于生活中:“我覺得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首詩,它會在某個時刻某個地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詩意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那種風花雪月,它或許是生活中的某一次溫暖,也或許是生命中的某一次反思。譬如朱亞文扮演的李五最后說:‘下輩子我想走得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我就想用一生寫好一行詩。’那一刻,我覺得他就是詩意的。還有宋佳扮演的陳蕙,她說:‘我愛你,連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都要留下。’說這話時的她,其實也很詩意,你說是吧?”
請到這兩位,是我的“幸運”
《詩人》中,朱亞文和宋佳演出了一對夫妻的真實日常:有愛情的甜蜜,有親情的依偎,有不離不散之時,也有漸行漸遠之日……有些觀眾不明白影片最后為何非要“拆散”他們,對此劉浩的解釋是:“有些東西是會隨時間走遠的,你可以憑吊,或者像我這樣用電影再去觸摸一次,但你就是回不去。”
《詩人》也是繼《闖關東》之后,宋佳和朱亞文時隔14年再次搭檔演戀人。劉浩透露,最初制片公司帶著本子分別找到他倆,而兩位演員看完本子也都表示“想演”,于是這事就這么成了。開始合作之后,劉浩屢屢感慨能找到他倆當主演,實在是他的“幸運”。“作為導演,我每天拍完戲還有很多事,譬如我還得想明天的外景怎么辦。但我真的完全不用操心他倆的表演,因為他們一定會達到我期待的水準之上。”劉浩說,“這首先是因為他們倆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大家在文本上溝通清楚之后,我只要坐在監視器前面就行了。如果我覺得哪些地方稍微過了一點,我就一句話:收回來一點。他們就立刻明白。”
不去“迎合”誰,下部做喜劇
為了拍好《詩人》,劉浩帶著劇組找到了一個迄今仍在運營的老煤礦工廠,還在一塊無人區里搭建起了一座一萬平米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風格宿舍區。但這些努力卻很少有人看到,因為《詩人》在6月正式上映后鮮有排片。羊城晚報記者問劉浩:有沒有人勸過你換個片名?或許改一個能帶來更高關注度的片名,情況就會不一樣。劉浩回答:“有人勸過,我也想過,但最后還是覺得《詩人》這個片名最準確,也涵蓋了最多層的含義。”
劉浩說,他希望人們在看完《詩人》后,能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保有內心的一點詩意。如今這個愿望,或將通過影片的長線放映策略實現。用劉浩的話來說,“盡力彌補一點遺憾吧”。他承認,影片中不少讓專業影迷擊節贊嘆的留白處理,或許會令部分低年齡層觀眾感到理解困難。但被問到下一部作品會不會刻意迎合年輕觀眾,他卻立即搖頭:“我肯定不會刻意去迎合誰。我做第一部作品的時候就已經33歲了,電影是我的最愛,所以我會盡可能做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他透露,下一部會拍黑色幽默的喜劇片,期待屆時能跟更多觀眾相遇,“還是那句話,好好做,然后靜待知音吧”。羊城晚報記者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