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   >  正文

少些套路多些真誠 讓“雙11”回歸初心

評論

盼望著,盼望著,一年一度的“雙11”又如約而至。

“五、四、三、二、一,上架。”在一兩分鐘的商品介紹之后,幾秒之內,幾千甚至幾萬件庫存就會被搶購一空,“沒搶到”的評論也會瞬間刷屏。

北京市民方女士本來只是看看熱鬧,但當直播間推銷 99.9元的面膜時,她還是忍不住參與了,“很劃算”。而且在秒光的搶購中搶到一件東西,這事讓人非常有成就感。

可以說,這是“雙11”期間,粉絲在直播間瘋狂搶購的常態。

每年的“雙11”,各大電商臺、品牌方都摩拳擦掌,而隨著帶貨主播數量越來越多,直播帶貨已經成為“紅海”,消費者除了要選出靠譜的主播,還要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優惠機制,如一分錢秒殺、超多福利、億元紅包等。為了以最便宜的價格買到貨品,既要“費盡心機”研究優惠規則,又要蹲守直播、熬夜付款、消耗精力,消費者緊跟每一步流程,可以說經歷著體力腦力的雙重考驗。有網友甚至懷念起“雙11”剛興起時簡單粗暴的花錢方式——“半價優惠、到點付款,然后等著收貨就行了”。

然而,如此大動干戈后搶到的商品真的便宜嗎?

有些商家打著“雙11”優惠的名號,實際上,根據消協組織多年的價格監測和消費者投訴顯示,一些商家“雙11”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時并無差別,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貴的。

越來越多的噱頭玩法、復雜的減免規則、明降暗漲的商家套路,再加上直播帶貨魚龍混雜,大小網絡主播在直播帶貨中頻頻出現虛假宣傳、價格誤導、以次充好等問題,讓眾多消費者叫苦不迭。強化監管、整頓亂象迫在眉睫。

實際上,去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知,就《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贊量、交易量等。而中國廣告協會制定的《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已于今年7月1日起實施,重點規范直播帶貨行業刷單、虛假宣傳等情況。由此可見,國家已經高度重視直播帶貨出現的種種問題并不斷出臺相關法規加以約束和規范。在強監管下,直播帶貨將逐步進入法制化治理的健康軌道。

而對于臺來說,用戶越多,責任越大。在新業態行業迅速發展、法律規定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更需要臺企業自覺履行監管審查的社會責任,對價格誤導、帶貨售假等行為進行監管和整治,推出相應的內部治理規范,建立全方位的監控機制,積極構建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比較透明、公的交易體系,一旦發現違規行為應予以嚴厲處罰。

對于商家和主播而言,一切都必須以為消費者提供好的消費體驗為前提。如果為了活動效應一味地追求噱頭,不僅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也會影響消費者的實際體驗,流失潛在客戶,最后得不償失。商家與其跟風做直播博高銷量和虛假數字,不如扎扎實實投入產品研發與生產,提升消費者體驗,用好口碑換來真正的高銷量。主播也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盡到注意義務和把關職責,確保所“帶貨”的商品質量過硬,至少不存在質量問題,進而實現自身收益、商家獲利、消費者省錢的多贏局面,促進直播帶貨良發展。

歸根到底,“雙11”的議價權和游戲規則掌握在臺及商家手中。面對洶涌而來的海量促銷,消費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立科學理的消費觀念;面對所謂的“打折風暴”要擦亮眼睛,事先了解清楚商家促銷優惠內容和限制條件,避免上當受騙,同時注意保留重要聊天記錄、購物憑證和訂單信息,以便發生糾紛時快速、準確維權。

無論如何,“雙11”已走過十幾個年頭,人們自然期待著新的變化和更好的服務。少些套路,多些真誠,讓“雙11”回歸初心,就是我們最簡單的愿望。(記者 楊贊)

標簽: 雙11 回歸初心 新業態 法律規定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