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   >  正文

《小敏家》:小麻煩追身的中年 “新市民”的中年戰事和世俗精神

評論

《小敏家》:“新市民”的中年戰事和世俗精神

作為今年劇集市場上期待值最高的作品之一,《小敏家》有很多能調動觀眾收看欲和參與感的要素。比如,周迅和黃磊時隔二十年后在小熒屏的再度牽手,既能勾起觀眾對《人間四月天》和《橘子紅了》的無限回味,又能激起遐想連天。比如,汪俊導演在《小別離》《小歡喜》后和“小”字系列再結緣,算得上劇集品質的壓艙石。還有,由黃磊兼任《小敏家》的總編劇,他總能給作品帶來的生活質感與世俗感染力,也讓人懸懸而望。

但更重要的是,在國產都市劇的作品矩陣中,《小敏家》是足夠獨特的那一個。

它有著獨出心裁的現實切入視角,將鏡頭對準了都市里那群際遇動蕩卻依舊向陽而生的中年人們;它又有著自成一格的人物塑造法,把都市人的終身成長從職場博弈拉回家庭羈絆中,視角更微觀下沉,糾葛與暖意也更讓人共情;它還是在挖掘都市人的秘辛,但是在摹寫中年人的社會、家庭角色之外,多分了筆墨勾畫他們的身份認同和精神之地。

小敏家的遷徙

想對《小敏家》精準定位,要放到都市劇發展的主潮中來考量。都市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題材分類。在英美日韓劇的創作體系中,并沒有與之完全適配的類型表述。它是在中國城市化浪潮中壯大起來的題材分支,最初是與鄉土敘事相對的,表現城市現代化的新生活方式的一類劇。

因此,長久以來,時尚感和浪漫化表達都占據著都市劇的主干道。而年輕人作為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冒險者,常常以無腳鳥、無根木的弄潮兒形象,成為都市劇的主角。

現如今,中國的城市化浪潮已經急速推進了數十年。數量龐大的“新市民”從小城鎮和更廣袤的鄉村遷徙而來,在大都市扎根。當他們成為都市劇的主角時,就不能忽視這個人群身上所沉淀的社會和家庭結構變化。

《小敏家》劇如其名,它的獨特性正是在于在家庭羈絆中刻寫女性成長。這個原生家庭還極為特殊,是追著女主角劉小敏從九江遷徙到北京來的。

跟很多選擇到大都市闖蕩的女性一樣,十多年前劉小敏選擇來到北京,多少帶著點“逃離”故鄉的意味。開篇兩集,《小敏家》就用凝練的閃回鏡頭和少量臺詞,交代了劉小敏離開九江的原因。年輕時,她聽從母親門當戶對的婚姻安排,和酗酒成性的前夫金波結合。在毫無幸福可言的婚姻生活中,她不斷被消磨。最終因為一場“莫須有”的出軌事件,失去了清譽,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于是,她選擇來到北京重新開始人生。

從都市人的社會身份來看,逃離近關系社會的她如脫籠之鳥,在人潮洶涌的大都市站穩腳跟,成為了知名醫院的主任護士。但從親密關系角度來看,沒有人能當一輩子無根木、無腳鳥,家庭問題往往會因為擱置變得愈發盤根錯節,劉小敏看似微妙平衡的生活也岌岌可危。

比如,她與相處了一年的男友陳卓盡管合拍,但總有不能明說的隔膜。這層隔膜就是關于九江的烙印——陳卓是高中同學李萍的前夫,而李萍則在她那場人生污點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如果說,劉小敏在生活中還能選擇性回避李萍這層關系的話,隨著母親王素敏和兒子金家駿的突然到訪,她精心維持著的與過去的距離,就被徹底打破了。

不期而至的團聚帶給了她久違的溫暖,但也讓她不得不重新整合過去的人生。面對選擇突然到北京復讀的兒子,如何打開心結消解分隔多年的陌生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前夫金波因為躲債也跟到了北京,如何在保護兒子情感的前提下與前夫劃清界限,也是個難拿捏的操作。另外,母親對她的婚戀選擇又是什么態度?一直對陳卓隱瞞的過去將會對兩人關系產生怎樣影響?獨身闖蕩了十幾年的劉小敏在中年再次遭遇了人生轉折。從現實角度審視,她的處境確實極致了一些,但類似的身份整合,在“新市民”群體中卻并不在少數,尤其在中年階段。

小麻煩追身的中年

中年人生的左支右絀在都市劇中并不少見,尤其是在以“新市民”群體為主角的電視劇中。小家庭的組建,讓兩個原生家庭融合提上了議程。對于“新市民”群體而言,這可能意味著是地域文化、城鄉文化和個人價值觀的全面碰撞。到了電視劇中,這種碰撞又會因為教育理念沖突、家庭經濟窘狀等戲劇情境而不斷激化,于是就有了《新結婚時代》里的粘稠滯澀,《雙面膠》里的左右互搏。

相比而言,《小敏家》里的中年人生雖然也麻煩不斷,但總體而言基調是幸福的而不是哀感的,情緒是昂揚的而非焦慮的。這便與主創對情節強度的把控,以及對世俗精神和幸福觀的精準拿捏,不無關系。

從情節的強度和密度來看,《小敏家》比近年熱播的都市劇都要弱化了不少。細看前十集,真正鋪開詳述的矛盾也就四五個。

開篇是劉小敏的母親、兒子突然到訪,劉小敏為了掩飾跟陳卓的關系,來了段“打掃戰場”的“諜戰戲”。這個矛盾,以第三集中小敏向母親袒露和陳卓的關系而畫上了句號。接著是因為金家駿入學“火箭班”,引出了一場母子間的誤解與沖突。但懂事的孩子和懂事的大人總是互相體諒,在一次跑步后便達成了和解。很快,前夫金波的到訪,為剛剛修復的母子關系帶來新的不平衡。不過,小敏的冷處理讓這個矛盾沒能升級。再就是因為金波的問題,劉小敏和母親之間爆發沖突,但這個沖突也以母親暫回九江,被按下了暫停鍵。在接近全劇篇幅四分之一時,發生了李萍懷疑小敏和陳卓之間關系的橋段。可這兩人男未婚、女未嫁,與前任關系也基本和平,就算關系曝光也算不上邁不過的坎兒。

用劇迷的話來總結,《小敏家》這部劇的人物關系從老到小都透著體面與和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小敏家》沒有戲劇性,它只是有意識地控制了矛盾沖突的起伏,回歸了聚焦凡人瑣事的日常美學。如此,中年生活的捉襟見肘才不至于濃縮放大,才能夠普遍共情。

《小敏家》的昂揚調子,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男主角陳卓身上的那種夾雜著理想主義的世俗精神。

他不是世俗評價標準中最成功的那一類人,但卻是都市奔忙人流中少有的樂天派。他對幸福的體認,不是阿Q式的自欺欺人,而是懂得幸福的有限性和相對性后的自覺選擇。他將自己定義成實用主義者,但事實上,這份安定和圓融更多來自于他對自己普通人身份的認可。他給了劉小敏擁抱生活不確定性的勇氣,讓女兒在離異家庭長大卻依舊能樂觀豁達不乏同理心,同時也讓幾個重組家庭縱橫交錯的關系不至于紛似亂麻。如果說,經歷曲折的小敏是這部劇人物關系的中心,那么世俗樂觀的陳卓就是這部劇的精神中心。

事實上,從《小別離》《小歡喜》乃至綜藝《向往的生活》中,黃磊一直嘗試張揚的都是這種當代“張大民”的形象。這次,在《小敏家》中,兼任編劇的他將這種世俗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小情節之外的期待

如果說,小情節和世俗精神撬開了《小敏家》的共情閥門,那么對中年人生的多面鏡照,則是我們對《小敏家》提出的更高要求。

多面鏡照并不是美化,過度濾鏡之下的假面人和油膩鬼不是現實主義。多面鏡照也強調不極致。拿著放大鏡對著中年人生的一地雞毛,在極致表達中勾兌狗血,只會成為年輕觀眾“日常恐婚小技巧”的調侃對象。多面鏡照是要照見生活的多線程、無序性,更要照見不同中年人群應對生活的各異姿態。

《小敏家》的價值標尺顯然是傾向于世俗精神的,但這種世俗精神似乎必須是從理想主義蛻變而來。就像陳卓,他既能周旋于復雜的家庭、職場關系,又能對生活保持純粹的熱愛,中年戀愛也能談得不沾銅臭。但對像金波、洪衛這種從世俗走向世俗的男性角色,《小敏家》就苛刻了些。金波一敗涂地的中年,有自己的局限,也有時代與家庭的原因。但困窘的生活并是否一定滋養讓人咬牙切齒的無賴性格,值得商榷。同樣,對于洪衛這樣的商人形象,笑面圓滑的性格不可少,但是否一定要貼上浮夸、庸俗的標簽,也可以討論。

目前,《小敏家》播出還未過半。在上半場,它所張揚的世俗精神已經很大程度上激起了觀眾的共情。希望在下半場中,能看到更多元的中年人生姿態和更徹底的身份體認。(卞蕓璐)

(作者為廣播電視藝術博士、山東師范大學講師)

標簽: 小敏家 新市民 中年戰事 世俗精神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