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生活 >   >  正文

孩子被逼考公患精神分裂,父母對“鐵飯碗”的執念有多深?

評論
作者|劉遠舉

知名財經專欄作家,多家智庫研究員


【資料圖】

近日社交媒體上熱議一則悲劇。四川一女子大學畢業后沒有找工作,被父母強制五年考公后沒有 " 上岸 ",接連受到失敗的打擊。其母親稱,女兒從去年開始出現了一些異常行為,最近和家人對話也經常答非所問,揚言自己是局長。醫生檢查后,確診精神分裂癥。

多年考公務員成為新聞的,不僅僅這一起。云南有位匡先生,30 出頭,夫妻 5 年考公考編百余次。丈夫考上事業單位后又考公務員,妻子懷孕 5 月仍艱辛備考。他告訴記者要 " 考到不能考為止 "。媒體報道之后,也在網上引發一些議論。

考公考到精神分裂,這是特殊案例。但父母建議、督促、甚至強制子女考公務員,不是個案。不少年輕人在父母的壓力下,多年考公。" 父母喊我回老家考公務員 ",對很多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他們抗拒的,但,也是他們的后路。

公務員成為父母眼中最好的職業

那么,為什么父母都希望孩子考公務員?

毋庸諱言,現在是年輕人考公務員的高潮。中國第一波考公熱是在 2004 年前后,那時 " 非典 " 剛過去不久,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社會掀起 " 考公 " 熱潮。第二波是在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后,也是因為經濟受到影響,國考報名人數首次超過百萬,相比 2005 年翻了 4 倍。

但 2015 年前后," 雙創 " 與移動互聯網浪潮興起,浮華的野心,驅動著年輕人投入創業、互聯網公司。賺錢機會多、發展機會多的時候,年輕人更愿意去市場闖蕩。當下,就業大環境不景氣,年輕人就開始追求穩定,導致又一個新的考公高潮。

年輕人追求安穩,家長也會追求安穩。而且,家長會比子女更追求子女的安穩。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 · 赫茨伯格提出了一個" 激勵與保健雙因素 "理論。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通過調查訪問,試圖了解工作中造成員工不滿的因素有哪些。赫茨伯格發現,工資、工作崗位、福利、獎金、晉升、尊重等所發揮的作用并不一樣。

他將工資、福利、培訓等,稱為保健因素。當保健因素缺乏的時候,員工會產生不滿,會消極怠工,但當保健因素比較好的時候,只能減少人們的不滿,但不會帶來滿足感,不會有激勵的作用。

他把晉升、獎金、表揚等,稱為激勵因素。當激勵因素提高時,人們會有滿足感,但激勵因素缺乏的時候,人們滿足感低,但是不會不滿。

順著這個思路分析,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也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保健因素,包括健康、平安、安定的生活;

一類是激勵因素,成功、發財、做人上人、美滿的愛情等等。

我們也可以將前者視為底線期待,后者視為巔峰成就期待。

父母當然希望子女好,但子女達成巔峰的好處,父母再怎么都隔了一層,所以,往往都是底線期待。打個比方,子女的婚姻,子女能感受到愛情,但父母、親戚朋友是感受不到的,所以,他們就更看重經濟條件、性格等底線因素。

同樣的,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能夠事業成功,創業發大財,但這是有風險的,所以他們就更希望子女安安穩穩,屬于風險厭惡型。這是人性的必然,例如就像再怎么好賭的人,也不會教自己的孩子去賭。

在這種機制下,對父母來說,考公考編就是他們為子女所能設想的最好的職業選擇。在他們的理解中:公務員安穩、是鐵飯碗,不會被辭退;不用擔心失業還不上房貸;還有各種人脈,有利于自己的孩子解決托幼上學等問題。

當父母的喜歡這種確定性。至于錢多錢少,對父母不重要。而且,哪怕是基層公務員,工資不高,也不比一般人低,說不定一路升遷,那就更好。

父母控制欲過高總會導致悲劇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現代年輕人熱衷于考公考編,是因為年輕人樂于追求安穩,不愿意為了難以把握的未來去冒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追求穩定的小農意識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當然,如今的編制內公務員崗位,社會地位較高,考公熱也代表年輕人對于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追求。

這一代年輕人的家長,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經歷了市場化改革,并且多多少少得到了時代紅利。但中國曾有著漫長年的計劃經濟歷史,以及更悠遠的王朝與農業文明歷史。雖然這些社會制度結構已經消逝,但仍然在心理上、觀念上沉淀下來。

一代人的觀念,并非僅僅根據自身的經歷產生,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經驗在族群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

然而,父母的這種控制,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說,都未必符合他們"良好的愿望"

人生幾十年,哪有一勞永逸的事,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考編考公,注定只是另一場人生掙扎。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不辛苦,也沒有一處人事不復雜,所謂上岸,所謂穩定,其實很多時候不切實際。

現在就有地方讓公務員也要賣房,還有地方正清理編外人員,拖欠教師工資,某一天由于僧多粥少、出現精簡編制,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喜歡控制子女的人生,強制安排子女的學習和職業選擇、過度干涉子女的個人生活、限制社交活動。這種控制幾乎都會對子女的成長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子女性格強,會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逆反心理下往往發生劇烈沖突,最后形同陌路。如果子女順從,會失去自我選擇的權利,影響子女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導致壓力與焦慮,出現自我否定和抑郁癥狀,甚至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哪怕正常地進入職場,被控制型的性格,也會影響其發展,影響收入,最后,反過來影響反哺父母的能力。

所以,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犧牲的是子女和自己的一生,無論后果輕重,這都是悲劇性的。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