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南京工業大學(江浦校區)舉行的
【資料圖】
2023年首屆全國大學生
化工過程數字創新競賽決賽 中
太原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
研究生團隊“太理麥芒隊”
本科生團隊“土衛十一”
一路過關斬將
取得優異成績
“太理麥芒隊”獲得全國特等獎
“土衛十一”隊獲得全國二等獎
此次大賽實現了化工學科
研究生競賽新的突破!
同時
我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指導教師
王俊文教授、張瑋教授
以及企業指導教師李劍鋒高工
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獲獎團隊及項目
研究生組
項目名稱: 120萬噸/年甲醇精餾裝置OTS系統
團隊成員: 張瑞杰 劉志林 侯澤鵬 趙芝慧 郭擇永
指導教師: 張瑋 王俊文 李劍鋒
項目介紹: 通過后臺工藝模型與前段操作畫面之間的數據通信,建立起一套可用于操作的系統,即OTS操作系統。OTS操作系統是對真實工廠的模擬生成的虛擬工程,可完成對工藝方案的設計與驗證、員工培訓、控制連鎖方案的開發與測試、以及先進控制(APC)方案的開發與驗證。
本科生組
項目名稱: 年產120萬噸甲醇精制虛擬工廠項目
團隊成員: 康清源 郭景軒 王明遠 周晟 劉佳俊
指導教師: 張瑋 王俊文 吳華帥
項目介紹: 本項目搭建了一套甲醇“虛擬工廠”生產管理系統,內容有OTS培訓平臺,其包括穩態流程模擬、動態流程模擬、開停車操作、組態完整性展示、事故處理、SIS安全聯鎖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其包括控制參數和監測參數數據可視化展示、節能優化、訂單-生產管理和原料-生產調整,通過Supos平臺實現,滿足甲方新員工培訓的需求,并能為后續裝置節能優化、工藝技術等提供基礎。
參賽故事
“其實在比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少,比如一開始我們對比賽需要使用的一些軟件不太熟悉,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本科生組隊員郭景軒在采訪中回憶起項目剛開始時的那些日子,頗有感慨。備賽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涵蓋面廣,指導老師一邊指導他們項目的進行,一邊耐心地講解比賽所需的知識。相對于研究生團隊,本科生團隊在專業知識的儲備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但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他們團隊五人努力鉆研、仔細琢磨,不僅順利完成了比賽,鞏固了所學,也在這一過程中拓展了知識領域。
“支撐我們走到比賽終點的最大動力,其實來自于團隊五個人的凝聚力。”本科生組的成員周晟和王明遠對比賽印象最深刻的事發生在項目快要收尾的階段,“當時比賽延遲了兩次提交成果的截止時間,雖然表面上看是時間充裕了,但是時間放寬以后,每個人都想做得更加完美,一些小細節的改動難免會對整體產生影響,不經意間又增加了工作量。”康清源說,每個人都咬牙堅持、彼此鼓勵,加上指導老師在旁邊的不斷開導,他們才能堅持走到最后。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土衛十一”團隊全員對比賽項目精益求精,憑借著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團隊成員的通力合作,一舉拿下全國二等獎!
作為研究生團隊的隊長,張瑞杰坦言:“能和這么優秀的戰友合作,能得到學院老師如此專業的指導,是除獎項之外我收獲的最珍貴的東西。”張瑞杰說,備賽的同時還有一些重要的日常科研任務,為了不影響比賽,“太理麥芒隊”的團隊成員壓縮自己的業余時間,爭分奪秒做項目,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全國特等獎的殊榮!
研究生組成員劉志林是化工專業的一名直博生,從進入太理選擇化工專業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心懷熱愛,和身邊的隊友一起,在智能化工方向上不斷鉆研。“其實這項比賽對我們的挑戰挺大的。整個過程不僅是對我們已有知識的鞏固,也是我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正是秉承著對化工專業的熱愛,他們才能一直前進,奔赴夢想所在。
大賽強調跨學科融合,響應了化工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的要求。此次成績的取得充分展現了我校本碩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成果,加深了我校在全國高校中智能化工教學改革的影響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將進一步總結經驗,繼續組織相關專業學生積極參加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努力打造“智能煤化工”科技與實踐創新平臺,助力國家一流學科建設。
賽事介紹
全國大學生化工過程數字創新競賽由中國化工教育協會主辦,該項賽事旨在通過化工過程數字創新競賽推動化工高等教育向智慧化、數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發展,以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人才培養,為化工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次大賽分決賽答辯和總決賽答辯兩輪進行,競賽以真實生產裝置為基礎,由企業提供生產工藝基礎數據,包括工藝流程圖、設備列表以及相關物料平衡表、工藝操作說明書、設備一覽表以及設備開停車關鍵數據等。再由參賽隊伍綜合運用基礎數據,對生產工藝進行數字化模擬。
來源:太原理工大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