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期,閔行區顓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收到了一封信件,訴求人稱隔壁鄰居把房子賣掉了,人也搬走了,但院子內的違建還沒有拆除,之前承諾的“協議”將成為廢紙,請執法部門介入處理。
那么,“協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執法人員帶著疑問找到了訴求人。
原來,兩家是雙拼別墅,共用一面墻,自家西側的墻就是兩家的分隔墻。訴求人因西側外墻滲水,需要不定期涂防水材料,作業的時候需要進入鄰居的院內。后來兩家達成協議,訴求人需要進行防水作業時,鄰居家無條件開放院子,并且在房屋出售時,需告知購買方該協議的存在,確保協議能夠繼續履行。如今,眼見鄰居忽然搬走,協議的事情沒了著落,訴求人希望執法人員能夠幫他找到鄰居。
執法人員了解情況后,想方設法聯系隔壁業主,可是白天打電話過去始終無人接聽。無奈之下,執法隊員晚上再次嘗試撥打隔壁業主的電話,等待了一會兒,電話另一頭終于出現了應答聲。
業主表示其在美國,剛下飛機,房子也確實準備出售。當初搭建的陽光房位于一樓客廳通往花園處,花園兩面臨河,所以搭建后也沒被發現,而鄰居也因這份“協議”未向有關部門反映。
執法人員告知業主附有違建房屋會被限制交易,已經交易的也無法抵押貸款等法律后果,勸導其盡快拆除違建。業主表示離房屋交付限期還有兩個月,會盡快委托他人進行拆除。一周后,執法隊員復查發現違建已被拆除完畢。
這處被協議牽出的“隱秘”違建最終成功拆除。
為進一步加強違建查處效率,讓更多的“隱秘”違建無處遁形,顓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引入“科技+執法”模式,借助無人機監測感知體系等,提高巡查效率,消除巡查盲區。同時督促物業加強前端管控,綜合運用“人防”和“技防”,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