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
近年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立足優良生態、立體氣候、生物多樣性的高原自然環境特征,依托文山三七等鄉土特產資源,發揮海拔相對高、緯度相對低、降雨相對多的自然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文山州嚴格實行耕地保護責任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制。堅持“藏糧于技”,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產業化水平。堅持“藏糧于地”,向良田要糧,嚴守耕地紅線,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糧食生產。2022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0.15萬畝。
【資料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文山州深入實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對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人群“一戶一策”制定增收措施,2022年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增長15.95%。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控輟保學、安全住房問題實現動態清零,集中供水率達90.57%。東西部協作、中央和省定點幫扶、駐村幫扶、社會幫扶成效明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鄉(鎮)18個、精品示范村135個、美麗村莊433個。
做好“土特產”文章,建強特色農業。文山州依托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倍增計劃、龍頭企業培引計劃、招大引強專項行動,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全力培育或引進一批“鏈主”企業,重點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加快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一縣一業”創建。文山市、硯山縣、廣南縣創成省級“一縣一業”示范縣,丘北縣創成省級特色縣,創成數量居云南省第一方陣。依托園區開展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健全全產業鏈,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2022年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326.4億元。
探索多種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方式。發展數字農業,開展GAP數字化基地(良好農業規范生產基地)建設,實現產值提高、開支節省、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推廣稻田“稻—魚”“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實現每畝綜合產值6000元,比常規種植水稻高1500元;推進農旅融合,廣南縣六郎城村依托鐵皮石斛仿生種植基地接待游客15.5萬人次,實現景區門票收入、石斛產品銷售660多萬元;發展“短、平、快”生態庭院經濟,把農村庭院打造為城市居民的小菜園、后花園、微農村。
突出“三個一”,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對標“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推進農民增收一口清、基層治理一網兜、綠美建設一直抓,全面打造富裕和諧美麗的現代化鄉村。
農民增收一口清。堅持以農民增收特別是脫貧戶增收為鮮明導向,推動各級干部做到政策措施、項目資金、考核指標一口清。持續落實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抓實產業、就業、聯農帶農、壯大村集體經濟、培養致富帶頭人等增收措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2001元增加到2022年的14145元,年均增長8.57%。
基層治理一網兜。將黨建、警務等各類網格整合成一張網,建立“全科網絡”,打造“接訴即辦”平臺,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創建,加快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推行“千個案例進萬村”,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開展普法。
綠美建設一直抓。推進全州1.3萬個村莊綠美建設。抓好廁所革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所有鎮區和村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以上,鎮區污水設施覆蓋率達75%以上,建成衛生戶廁4萬余座。聚焦高速、高鐵沿線,穩妥推進農村“裸房”整治,依法依規拆除私搭亂建建筑,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城鄉治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