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核災日月》本該是部爆款之作。
主演役所廣司,演技過硬,前不久在戛納電影節上還成為新晉影帝;而本劇所聚焦的福島核電站事件,直至今日,都是關系全球的重大災難。
但頗為遺憾的是,《核災日月》在奈飛上線之后,并沒有引發廣泛討論,口碑也表現不佳,IMDb和豆瓣評分皆為7.3分,爛番茄上的爆米花指數僅有69%,這對于一部耗資不菲的奈飛劇集而言,可謂失敗。
(相關資料圖)
而這一切與劇集的內容和敘事手法脫不開關系。
《核災日月》的故事改編自三份書面材料,一份是福島第一核電站站長吉田昌郎所述的《吉田證詞》;一份是東電公司公布的《福島核電站事故調查報告書》;最后一份,是記者門田隆將在采訪90多名相關人員后,所作的《瀕臨崩潰:福島第一核電站內幕》一書。
因此,劇中出現了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密集數據,這確實讓本劇如同紀錄片一般,擁有極高的場景還原度,使得觀眾得以了解,事故發生后相關人員的應對措施和心理變化。
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它讓本該屬于故事片的戲劇張力變得僵硬板直,毫無生氣。
劇集以吉田昌郎的視角拉開序幕,鏡頭劃過幾段荒無人煙的受災場景后,吉田昌郎回憶起了“3·11大地震”當天的遭遇。
吉田所在的第一核電站主行政樓發生劇烈震動,雖然桌柜搖晃跌落,但幸而人員不曾傷亡。本以為是場震級不大的虛驚,可出乎意料的險情接踵而至。
地震引發的滔天海嘯,沖破防波大堤,迅速淹沒了核電站的反應堆,雖然不久后水位下降,但由此造成的全面斷電,令核反應堆無法及時降溫,由此產生的內部高壓,成為巨大隱患。
簡單來說,一旦反應堆內部壓強超出外殼承受上限,便將發生核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劇中的日本首相在邀請某專家做最壞預測時,后者便提出,以福島核電站為中心,方圓250公里都將成為禁區,這意味著未來幾十年內,人類都無法居住,而這片土地占日本總國土面積接近三分之一。
所以,整部劇其實都在講述一件事:如何冷卻核反應堆,防止核爆炸。
這里既有以吉田為代表的前線執行層,不斷以生命為代價,進行開啟閥門、搭建管線、輸送水源等高度危險的任務,因為所有行動都將曝露在致命輻射下。
另一邊,也有以日本首相為代表的后方決策層,他們展開一輪又一輪會議,衡量每個決定所產生的利益影響,并在公眾輿論、國際關系和未來前景之間來回考量。
可以說,《核災日月》最出色的地方,乃是對恐怖氛圍的營造。
從海嘯突然襲來,將兩名檢修人員困在密閉空間險些喪命,到其后大量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前往一號機廠房內部,不斷遭受輻射傷害,你能感受到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緊張和恐懼。
導演之一的中田秀夫,正是拍攝恐怖片的一把好手,此前由他執導的《午夜兇鈴》系列,乃是日本影壇在世紀之交最為人熟知的電影。
此番在《核災日月》中,中田秀夫大量展現核電站控制室的陰暗場景,即使在處理外景時,也把廠房爆炸造成的灰塵、瓦礫、石塊拍得極富危險氣息,如同人跡罕至的鬼域一般。
即使是配角的一段閃回記憶,中田秀夫也讓畫面覆蓋上慘綠濾鏡,并通過報告中不斷惡化的手臂圖片,強化當事人的內心陰影。
然而,恐怖氛圍的出色營造,只是讓觀眾對核輻射與核爆炸心生恐懼,它指向的永遠只是一種寬泛的外在情緒,而無法挖掘出更為豐富的情感,同樣也無法找到恐懼背后更悚人的真相。
《核災日月》中展現最多的情節,是前線工作人員前赴后繼、不顧危險地前往強輻射地帶。這種大義凜然的橋段倒不是說不能有,畢竟,大災中的英雄無畏確實打動人心。
但如果一部長達八集的劇集,動輒是情節類似的“英雄無畏”,這只會讓“無畏”貶值為無味。更何況,想要令“無畏”產生感人肺腑的情感后坐力,得讓觀眾與其共情,看到個體生命的掙扎和為之付出的代價。
劇中登場的所有角色,除了開始不久便殉職的年輕職員桐原擁有親情這條副線外,其余所有角色,包括役所廣司飾演的主角吉田,都只有孤零零的“A故事線”:拼盡全力防止核爆炸,而沒有“B故事線”:為什么這么做?
即使這一人物動因顯而易見,但若沒有強有力的個體情感作為支撐,便會顯得單薄,缺乏說服力。即使如役所廣司這樣的頂級演員,戛納影帝,也無法超越編劇層面的缺陷。
當然,更隱秘的問題,也是劇迷對《核災日月》非議最多的地方:它是否有洗白的成分?
畢竟,早在2021年,日本當局決定將福島核電站事件中的核廢水排放入海,這一舉動將會造成日本周邊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核污染。
因此,當觀眾看到《核災日月》中片面的敘事口吻時,自然感到不快。
實際上,劇中除了對奮戰在第一線的職工,有完全正向的人物塑造外,在對東電公司上層,或者日本政府高層描述時,都出現了不少諷刺橋段。
譬如首相需要智囊參謀時,對方竟然是個核技術門外漢;而東電公司派往政府高層的代表,經常語焉不詳,邏輯混亂;至于小日向文世飾演的首相,只知無能發怒,平添麻煩,毫無用處。
但說實話,這些諷刺橋段如蜻蜓點水,篇幅過少,且更重要的是,它掩蓋了這些事故責任人更丑陋也更黑暗的秘密,只向觀眾展現了他們的丑態和愚笨而已。
相比之下,HBO在2019年出品的劇集《切爾諾貝利》,同樣聚焦核災難事件,卻挖掘出各種痼疾,讓我們在感受核輻射的駭人危害之外,更目睹了比核輻射更讓人背脊發涼的人性之惡。
因此,《核災日月》雖然沒有明目張膽地洗白日本當局,但在立場態度和反思精神上,它遠遠落后《切爾諾貝利》,而這一點,也是這部劇最讓人失望的地方。
作者|花無宴
編輯| 樓 主
校對 | 胡 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