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生活 >   >  正文

斯蒂芬·羅奇:美國決策者終于意識到全面“脫鉤”沒有意義

評論

參考消息網7月31日報道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7月26日發表題為《從數字來看美中脫鉤》的文章,作者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全文摘編如下:

長期以來,美國政客總是把圍繞經濟政策展開的辯論搞砸。當前圍繞美中脫鉤展開的爭論就是一個例證。從喬·拜登總統開始,美國從上至下的決策者終于意識到,主張全面脫鉤是沒有意義的。

仔細研究一下相關數字,能得出更細致的評估結果。的確,美中雙邊貿易總額在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7609億美元,但這些數字體現為未剔除通脹因素的名義美元。這幾乎沒有傳遞出多少關于實體經濟活動盛衰的信息。


(資料圖)

按照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來衡量跨境貿易,是評判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如何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更準確尺度。在此基礎上,2022年美中雙邊商品和服務貿易在美國GDP中占比為3%,與2014年3.7%的峰值相比下降。雖然這與徹底脫鉤相去甚遠,不過這無疑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中國在美國總體不均衡的貿易中所占份額下降的趨勢可能還會繼續,尤其是如果像預期的那樣,喬·拜登政府維持特朗普時期的關稅并對先進技術實施新一輪制裁的話。

這種可能性凸顯了在圍繞脫鉤展開的辯論中被大多數政客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美國巨額貿易逆差中存在的宏觀經濟基礎。2022年,盡管與中國之間貿易失衡的程度有所降低,美國與106個國家(包括中國)和地區之間的商品貿易逆差總額仍創了紀錄。

正如我一再重復的那樣,這是美國國內儲蓄極度不足的一個令人遺憾卻自然而然的結果。

令美國政客感到不安的現實狀況是,如果不解決預算赤字問題,作為美國多邊貿易失衡根源的儲蓄不足問題只會持續存在。這意味著有針對性的雙邊行動——拿當前情況來說就是針對中國的關稅與制裁措施——無法解決貿易問題。

這正是脫鉤故事存在的特別不妙的轉折。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在美國整體貿易逆差中所占份額不斷縮小,從2018年的47%下降至2022年的32%。在此期間,加拿大、墨西哥、印度、韓國、中國臺灣和愛爾蘭等其他6個國家與地區所占份額總和則從24%上升至36%。

中國出現的貿易轉移尤其隱蔽,因為它把逆差的制造者從低成本進口商品供應商變成了成本更高的生產商。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高呼貿易保護主義最終會變成對美國國內企業和消費者征稅的一個原因。在華盛頓,這樣的呼聲顯然沒有被傾聽。但事實仍然是,打壓中國基本上相當于在做無用功。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對此心知肚明。從某種意義上講,她的表態是正確的。她說,試圖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

然而,現實情況其實與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擔憂并不一致。繼歐洲率先采取行動后,拜登政府試圖從安全角度重新界定圍繞經濟脫鉤展開的辯論,強調現在可以以國家安全為由“去風險”,也就是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

雖然這一論點存在爭議,但是數字并非如此。脫鉤已經出現。不管怎樣稱呼這種局面——去風險也好,脫鉤之路上的循序漸進也罷——美國經濟都無法逃脫這種有害影響。和過去一樣,美國政客正竭盡全力混淆現實并轉移話題。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