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  正文

王森:丹心一片育桃李心似明燈照前程

評論

全媒體記者郭愛兵 通訊員何錦繡

“德范潤人心情系映山子,師才釋人惑遍澤桃李蕊”,這面錦旗,詮釋的是臨空經濟區映山中學王森老師以身示范、德潤學子的師者情懷,承載的是學生家長對王森老師甘當人梯、桃李芬芳的感激之情。

以心換心,做學生成長的明燈


(資料圖片)

1999年9月,王森回到母校映山中學,踏上了三尺講臺。

24載春去秋來,曾經泥濘的校園變得亮麗整潔,王森老師仍是那個眼里有光、心中有愛的“孩子王”——森哥。

“我肩上有一副擔子,一頭挑著義務,一頭擔著責任。教育是良心工程,只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每當聽到孩子們叫著“森哥”,他總回以微笑。

碰到難題,他和學生們一起,一道題一道題分析,從不輕言放棄;把自己的飯卡借給貧困生,提醒他們及時增減衣服;叮囑近視的學生調整坐姿,督促值日生每天給教室通風消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愛心、細心、耐心”貫穿教育的始終,讓學生在寬松、探索、奮進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學生曉陳(化名)家境優越,被爺爺、奶奶寵壞了,在校調皮搗蛋,頗讓老師們頭疼。面對這樣一個“刺頭”,王森沒有放棄,常找曉陳談心,了解他的思想狀況,并鼓勵他:“老師不會用有色眼鏡看人,只要你肯努力,所有的老師都會幫助你。”他和幾位科任老師一同商量幫助曉陳進步,形成育人合力。課堂上,老師們經常讓曉陳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課后督促其完成作業。

2022年中考,曉陳成功考上高中,他感激地說:“王老師,您是我學習路上最感激的老師,沒有之一。”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走一些彎路,如果恨鐵不成鋼的苛刻和急功近利的矯正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么我們不妨手持愛的燈盞,用我們心靈燈光為之引路。”王森在班主任日記中寫道。

嚴于律己,身教重于言傳

每天早上提前到班,站在教室門口迎候學生;為了提升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習效率,王森幾十年如一日領著學生們晨跑;學校每次大掃除,他帶頭掃天花板、洗垃圾桶……

行動是無聲的語言,“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而且要力爭最好。”王森說。

和王森一起搭檔的科任老師都反映,班上的學生精神面貌都不錯,班風正、學風濃,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舒心。

王森的課余時間幾乎與學生在一起,一個“勤”字就是他班級管理的秘訣。工作記錄本不離手,上面寫滿了他與科任老師交流的記錄、同家長溝通時的留言、和學生談心時的囑托,還有學生的思想動態、巡查班級發現的問題、急需處理的班務工作等。這樣的班務工作記錄本,王森老師已經寫了幾十本。

平等待人,不落下一個孩子

小濤(化名)頭腦靈活,學習基礎不錯,自從迷上手機后,整天上課沒精神,作業也無法保質保量完成,成績斷崖式下降。他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媽媽在家對他無計可施。王森幾乎天天找他聊天,提醒他遠離手機,安心學習,慢慢把他引回了正途。

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將他打回原形,上網課時他常不在線,作業不提交被老師通報是常態。王森就對他實行“遠程控制”:每次上網課前,打電話催促其做好課前準備;上課時冷不丁地突然提問,檢查他的上課狀態;網課結束,提醒他完成作業,及時提交。

好幾次,王森開車把學習資料送到他家,順便了解他在家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王森的悉心引導下,小濤取得優異的中考成績,成功升入鄂州高中。

“升學不是唯一出路,最重要的是點燃心中的希望,通過努力去實現人生目標。”王森經常這樣教導學生。

在工作中,王森要求自己以一顆仁愛之心平等對待每位學生,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他堅信轉化一名學生就能幫助一個家庭,在班上他不偏袒、不歧視、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每接手一個班級,王森都會用最快的時間熟悉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通過家訪、電話、微信等方式,盡快和家長取得聯系,并把孩子的日常表現、學習狀況等告知家長,提出自己的建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扎根鄉村教育24載,王森甘當“孺子牛”,愿為“指路燈”,照亮崎嶇路,砥礪復前行。

編輯:王韻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