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蘇璐萍
【資料圖】
2021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指導方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等8個縣(市)被確定為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
在此基礎上,我區確定了“1+5+3”模式,以1個國家試驗區為引領、5個自治區試驗區做示范、3個自治區候補試驗區緊密跟進,積極探索契合新疆實際的基層衛生高質量發展路徑。
時至今日,這些試驗區進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哪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跟著記者來了解一下吧。
3月18日,新源縣人民醫院家庭醫生團隊入戶隨訪。辛園攝
創新服務模式 推進醫防融合
3月30日上午,新源縣人民醫院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患者有序檢查、候診。在這個100平方米的中心里,采血、就診、并發癥檢查等流程均被安排在了一起,這讓新源縣居民楊同德的就醫體驗大大提升,“以前看病要樓上樓下跑,沒半天時間完不了。現在方便了,有的檢查10分鐘就能出報告!”
與此同時,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雪花通過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綜合管理平臺,查看了阿勒瑪勒鎮衛生院提交的患者檢查、檢驗報告,給出了治療建議。兩分鐘后,在距離新源縣40公里的阿勒瑪勒鎮衛生院,醫生及時調整了患者的治療方案。
患者良好的就醫體驗得益于新源縣基層慢病醫防融合探索。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指導方案》明確,試驗區建設內容主要涵蓋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創新服務模式、鼓勵改革創新五個方面。前三方面屬于常規動作,后兩方面結合試驗區實際開展,在難點重點工作上有所創新,形成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以有2000多名慢病患者的阿勒瑪勒鎮為試點,新源縣人民醫院建立了阿勒瑪勒鎮慢病醫防融合閉環式管理服務中心,實行雙向轉診。
黃仁勇是阿勒瑪勒鎮野果林改良場的村民,在全民健康體檢中查出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經篩、診、轉、治后,成為家庭醫生慢病管理的重點對象。
2022年,根據慢病醫防融合閉環式管理工作要求,阿勒瑪勒鎮衛生院調整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人員結構,由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呼吸科、中醫科等主治及以上職稱醫師、鄉鎮衛生院業務骨干和村醫共同為轄區居民服務。
“他們會定期上家里,給我做檢查、調整用藥。碰到病情不穩定的時候,幫我預約,到鄉鎮衛生院或縣人民醫院進一步檢查。”黃仁勇說,家庭醫生還會有針對性地就疾病預防、治療和預后、生活方式干預等進行健康宣教。在積極倡導下,黃仁勇改掉了不少不良習慣,慢病也得到了較好控制。
精準定位,一院一策。新源縣人民醫院還打造了那拉提鎮中心衛生院急診急救中心、阿熱勒托別鎮衛生院中醫民族醫康復中心、喀拉布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理療中心和吐爾根鄉衛生院健康教育管理中心。“我們希望通過慢病管理和醫防融合的探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逐步走向精細化、規范化、體系化、社會化,建立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未病早預防的分級診療格局。”新源縣人民醫院院長周開平說。
2月13日,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醫生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洛浦醫院(洛浦縣人民醫院)帶教開展疑難微創手術。包旋林攝
提升縣域能力 吸引患者回流
2022年1月,我區確定伊寧市、布爾津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拜城縣、洛浦縣為自治區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
作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一步,試驗區要在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方面走在前列。洛浦縣成立了醫共體管理委員會,由縣委、縣政府統籌謀劃,發改、財政、人社、衛生健康、醫保等部門形成合力,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整合優化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動信息和人工智能新技術在基層衛生健康工作中的應用和普及,提高縣域總體服務效能。
洛浦縣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主任趙紅剛介紹,作為縣域醫共體總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洛浦醫院(洛浦縣人民醫院)下設9個鄉鎮衛生院、1個社區服務中心,247個村(社區),服務人口近30萬。“十四五”期間,洛浦縣計劃投資5.2億元,用于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目前,該縣已完成縣域信息一體化管理全覆蓋,有效實現了縣鄉遠程影像、遠程心電共享互認,縣鄉村遠程會診及用藥指導。
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標,還需“輸血”變“造血”。近幾年,在自治區人民醫院等三級醫院,以及援疆醫療人才的幫扶下,洛浦縣人民醫院新建了皮膚科、耳鼻喉科、五官科、疼痛科、神經內科,設立了9個科室門診,建成重癥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胸痛和卒中中心5大救治中心,多學科協同的一體化急救體系逐步形成。
“自試驗區建設以來,醫院引進研究生學歷人才7人、本科人才69人。”自治區人民醫院洛浦醫院(洛浦縣人民醫院)院長李揚說,醫院還與自治區、和田地區的三級醫院、傳染病醫院建立了29個專科聯盟,制定了人才培養計劃。2022年,選派65人前往自治區人民醫院完成進修。
近日,家住洛浦縣多魯鎮的努爾買買提·艾則孜(化名)因心肌梗死被緊急送往該院救治。經檢查,其右冠狀動脈有90%狹窄,嚴重影響心功能。利用進修所學,洛浦縣心血管內科主任克熱木江·圖爾蓀尼亞孜帶領團隊為努爾買買提成功實施了冠脈造影+冠脈支架植入術。
今年2月,洛浦縣人民醫院心臟介入導管室正式開診,為實現“大病不出縣”邁出了堅實一步。不僅如此,醫院還獲得了自治區科研項目立項2項,結束了醫院無科研教育的歷史。
2022年,洛浦縣縣外就診回流、縣內基層首診幅度實現雙增長。
突破機制壁壘 留住基層人才
今年,新源縣那拉提鎮中心衛生院黨支部書記張偉福干勁十足,衛生院期盼已久的20個縣級財政編制落實到位了。
近日,新源縣那拉提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對新生兒進行入戶隨訪。辛園攝
根據衛生院的發展方向,新源縣相關部門制定了招聘方案,確定16個編制從內部選拔,4個編制從社會招聘。今年初,編制全部落實到位。衛生院為20人制定了3年培訓提升計劃,已派出部分人員外出學習進修。
人才短缺是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2022年9月,自治區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自治區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通知》,建立自治區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動態調整機制,并在編制數量、村醫養老、人才晉升等方面作出突破。
每年,洛浦縣杭桂鎮衛生院都會向康托喀依村村醫麥爾帕提·艾則孜核對個人信息,為其繳納養老保險,這讓當了兩年村醫的她安心了許多。
以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各地在有效解決村醫工資待遇和養老問題上下功夫。洛浦縣統籌使用資金,提高村醫固定收入標準,結合村級基層服務優質行落實績效,縣財政每年為每名村醫繳納3000元養老保險;新源縣從2021年開始,在自治區鄉村醫生財政補助標準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300元;拜城縣建立鄉村醫生補助機制,將全體村醫基本工資納入縣財政全額保障;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進行績效考核,并對簽約患者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的簽約團隊予以獎勵。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不僅穩定優化了村醫隊伍,還加速了他們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
與此同時,拜城縣還實行了“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機制,對優秀的業務骨干給予崗位補貼,優先晉升職稱和提拔任用。同時,對211工程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碩士研究生,引進不受年齡限制直接錄用,為緊缺急需醫學人才、技術骨干,優先安排住房、發放特殊職務津貼等,使大多數引進人才留在了基層。
“建設好試驗區的關鍵是充分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積極性,核心是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的職業吸引力和服務能力,根本目的是讓各族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健康獲得感。”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我區將從強化慢病醫防融合和全程健康管理、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縣域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力爭通過5年努力,將試驗區建設成為自治區乃至西部地區基層衛生健康高水平發展的樣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