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當前速訊:前瞻者說 | 專訪王紅兵:用“滴滴”的模式,掘金萬億養老行業

評論

養老行業正在成為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


【資料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2.6億,據測算,到203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占比將超過30%,中國養老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自2016年起,國家就加大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的力度,尤其是2022年底,國家連發兩份重磅文件,將養老服務規劃成擴內需的重要場景,并將其提升到和房地產、新能源汽車同樣的高度。

盡管市場處于黎明期、政策重心趨于明確,但養老服務業并不好做,護理人員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維護成本上漲等問題讓不少從業者望而卻步。面對建國以來第一次嚴峻的老齡化挑戰,養老服務體系應該如何建立?養老企業又該如何布局?

本期《前瞻者說》邀請到了瑞芝康健老年產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紅兵先生。王紅兵先生曾在多家銀行擔任行長職務,卻在事業巔峰期毅然投身養老服務事業并建設了從運營到管理全流程的標準化服務體系,他將詳細剖析中國養老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中國養老市場現狀及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

01 前景廣闊,時機未到

2.6億客戶的巨額市場,能夠創造多少價值?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截止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規模突破9萬億,王紅兵對于市場規模的上升空間顯示出極大的信心,“中國養老產業剛剛起步,未來甚至會出現萬億級養老企業”。

數據雖熱,市場卻冷。盡管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達32萬個,床位812.6萬張,但養老院床位空置率高達46%,而養老行業投資高、回報慢、風險大的情況也讓不少企業對這塊“蛋糕”望而卻步,甚至死在了創業期。

實際上,中國養老市場遇冷的局面更多來自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層次感特性。

受三次“嬰兒潮”影響,當前老齡人口呈現出“代際差異”,當前老齡人口主要來自于建國早期 1952-1958 年出生的“50 后”,有1億人左右。而作為養老市場預備軍的“60 后”和“70 后”出生于“大躍進”之后的 1962-1975年,大約 3億人,“80 后和 90 后” 出生于改革開放以后 1981-1997 年,數量也在大約3億人。

目前養老市場上的主力軍“50后”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識相對有限。從人口數量來看,“50后”僅為“60后和70后”的1/3;從教育程度來看,“50后”接受更好教育的幾率低于后者,其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也低于后者,因此消費觀念也相對落后;從消費能力來看,中國第一批中產出現在“60 后”和“70 后”當中,他們的成長過程與改革開放時間節點更加契合,在四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中積累更充足的財富,因此“50 后”總體消費能力偏弱。

遵循人口發展規律,中國的第一、二代中產階級將分別在2020-2023年代、2040-2050年代相繼步入老年。

人口代際差異驅使著養老市場節奏分化,由此,王紅兵判斷,目前養老市場還未發展到應有的地位是暫時的,隨著第一、二代中產進入養老市場,消費觀念將得到改善,養老市場爆發的時機并不是現在,而是五年后。

02 重資產模式之殤

開天辟地往往意味著混沌,正如萌芽中的市場由于缺少行業標準,會有很多企業試圖跨領域分羹,參與競爭。

王紅兵介紹,由于養老產業處于早期階段,業內更多企業偏向于重資產運營模式,因此,很多國有企業、房地產企業與保險企業紛紛布局養老業務,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以房地產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有超30家房地產企業進入養老地產行業,包括萬科、綠城、萬達、復星、遠洋、融僑等。

“但以房地產企業為代表的大品牌,其母公司經營基因不一定符合養老業務的打造”,王紅兵提到,大品牌布局養老業務的習慣性動作有三個:

其一,在運營方面地產屬性太重,用簡單的地產思維做養老。

地產運營更多考慮的是土地出讓,物業運營;而養老產業需要依靠自身運營關系實現可持續經營,房產企業僅僅是將空間轉變成養老機構,而非深耕養老產業的內在邏輯。

其二,資金成本高企,企業盲目追求利潤。

房地產企業已經習慣了6個月內回籠資金的模式,而根據業內評估,養老項目的普遍回收期在十年以上,持續開發養老項目會導致企業長期債務比例上升。

此外,當前房地產市場較疲軟,地產企業現金流困難,養老業務條線的利潤還需為主業務填坑續命,不能將利潤持續投入養老業務中。

其三,營銷方式固化。

與地產營銷不同,養老項目講究持續性,養老營銷需要的不是話術技巧,而是服務體驗,畢竟,客戶是為服務買單而非為了房子買單。

但這些劣勢還不足以讓中小型養老企業在重資產運營模式上與大品牌分庭抗禮,畢竟在這個時代,現金流為王。

因此,中小型養老企業轉而調整為輕資產運營模式,專注于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那么居家養老,會是中小型養老企業的“掘金”秘籍嗎?

03 “掘金”居家養老賽道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呈現出“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偏好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但理應占據養老服務市場90%份額的居家養老,卻遲遲無法發展起來。

原因自然是價格太貴,養老服務的價格,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更高。

以北京的養老護工價格為例,家庭養老護工工資在4k-6k之間浮動,其工作時間視家人而定,工資內容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各有不同;而養老驛站的護工工作內容與家庭養老護工大差不錯,工作時間上更短,工作薪資大概在3.5k-4.5k之間。

而2022年,北京市的平均養老金只有4766元,其他城市情況更差,北京的平均養老金水平在全國處于第三位。這意味著,即使是北京雙職工退休人員的收入,也僅僅夠護工工資和日常吃食,醫藥費還需子女另出。

缺人自然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2017年,人民政協網在文章《北京市養老護理員數量》一文中指出,“目前北京養老護理員約7000余人,按照北京市老年人口計算,缺口大概為2.3萬人”。

按照目前的價格水平,居家養老還屬于奢侈品,為助力居家養老市場下沉,王紅兵給了我們不同的解決思路,“養老屬于服務業,在服務業的不同模式中,滴滴打車、美團外賣類上門服務最受市場歡迎,居家養老可以參考此類運營模式進行推廣”

瑞芝康健參考此類服務模式,建立了自己的APP及小程序“一方家護”,線下護理員可根據客戶訂單及時上門,進行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這極大的壓縮了單次服務的價格。

在市場下沉中,提升服務效率也是企業壓縮成本的一種必要方式,近年來,業內養老企業紛紛向智慧養老領域轉型。

王紅兵認為,目前市面上對于智慧養老的理解與他對于智慧養老的理解略有偏頗,市面上普遍認為智慧養老是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智慧健康管理,“實際上,智慧養老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借助互聯網與信息化系統提高內部管理水平,減少運營成本,而智慧健康管理只是智慧養老平臺的一種延伸”。

瑞芝康健在數字化實戰中不只簡單的滿足養老企業當前戰略和業務目標,而是重新定義了當前的數字化養老的模式和形態。

瑞之康健站在標準化養老服務場景的技術訴求和客戶體驗基礎上,深度融合業務場景開發了一套養老服務企業專有基因的“X31”數字化養老服務系統平臺,包含智慧養老院系統、醫療(HIS)信息管理系統、安全防控系統、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化系統、營銷管理系統、辦公系統(OA、HR)管理系統、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政府監管系統、智能看護系統、智慧養老大數據系統等10大養老服務信息化系統平臺。為政府解決指導監管問題,為企業解決高效運營問題,為客戶解決智慧養老問題。

在運營中,瑞芝康健搭建了三位一體的綜合型養老生態體系,包含智慧養老院信息系統、醫療(HIS)信息管理系統、和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化系統,真正實現線上下單,線下體驗,成為居家養老服務屆的“滴滴”。

最后,王紅兵反復強調,民營養老企業要重視口碑,這也是民營企業與大品牌的重要區別之一,在養老服務行業,有口碑的企業才能走的長遠。

制作:前瞻經濟學人 產業觀察組

特別鳴謝:瑞芝康健對本期欄目的內容支持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