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主持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夏青
眼下,在天山南北的廣闊田野里,自動化、智能化農業機械來回穿梭,收獲著豐碩的果實,農機規范集約作業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近年來,我區各地大力推廣適合當地使用的農用新機具、新技術,傳統人工正被一臺臺馬力強勁、技術先進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讓我們連線各地,感受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在采收效率、資源利用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青貯玉米機采 瞬間吐出飼料
(相關資料圖)
連線人:博州融媒體中心 段吉祥
9月3日,在精河縣八家戶農場牧業四隊種植戶海明的青貯玉米地里,收割機和運料車來回穿梭,莖稈粗壯、葉片茂密的青貯玉米被鐵齒軋下去,一行行密密匝匝的青貯玉米連莖帶穗被收割機大口吞進,頃刻間“嚼”得粉碎,從噴料筒吐出的細碎青貯飼料,源源不斷投向并駕齊驅的運料車車斗內,剛剛采收過的青貯玉米地,變得開闊起來。
海明種植青貯玉米已有18個年頭,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青貯玉米種植能手。他說,過去采用老式收割機,日采收50畝至70畝青貯玉米,去年更換新式收割機后,操作更加靈活,作業效率更高,每天能采收100畝至120畝青貯玉米。
“今年的收成如何?”海明算了筆賬:今年種了500多畝青貯玉米,總產量近3000噸,青貯飼料市場行情較去年略有增幅,每公斤銷售價為4角5分,扣除各項成本,預計純收入35萬元左右。
“牧業隊一直以養殖為主,養殖戶對飼草料的需求較大。青貯玉米具有周期短、成熟快、種植密、產量高的優點,作為飼料,青貯玉米柔軟多汁、適口性好、營養豐富、利于長期保存。”海明說,眾多養殖戶對他家的青貯玉米青睞有加,每年還未采收就預訂一空。
9月3日,在精河縣八家戶農場牧業四隊種植戶海明的青貯玉米地里,收割機和運料車來回穿梭,忙著收割青貯玉米。馬東強攝
今年,精河縣共種植青貯玉米2.38萬畝,9月中旬可完成收割任務。
為確保青貯玉米順利收割,精河縣農機推廣中心提前安排部署,抽調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種植戶排查農機具故障,并對青貯玉米收割質量、安全拉運等環節進行跟蹤指導,確保青貯玉米顆粒歸倉。
精河縣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技術服務科科長、高級工程師張曉虎說:“在青貯玉米采收期,我們投入27臺農機具,下派11名農機技術人員、安全生產人員到各鄉鎮場,進行全方位的安全培訓、跟蹤服務,確保機收作業質量,為豐產豐收保駕護航。”
用上番茄采收機 每畝節約700元
連線人:巴州融媒體中心 薛云少
金秋時節,庫爾勒市片片田野被暈染成紅色,加工番茄又到了成熟的季節。9月4日,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中多尕村種植戶籍國印的加工番茄地里,紅彤彤的加工番茄掛滿枝頭,一輛輛大型番茄采收機成了絕對的“主角”,它們從田間緩緩駛過,成熟的加工番茄通過傳送帶涌入拉運車車廂內,一派火紅的豐收景象。
9月4日,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中多尕村農田里,番茄采收機正采收加工番茄。岳思瑩攝
籍國印說:“我今年種了800多畝加工番茄,使用先進的番茄采收機,加工番茄被卷進采收機后,一些雜草、青果會被清除掉,而成熟、干凈的果實就直接進入旁邊的拉運車車廂里,完成了初步的篩選,又快又好。”
據了解,一臺番茄采收機一天能采收80畝到120畝加工番茄,每畝地收費400元。比起人工采摘,每畝地節約成本700元左右。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推廣普及,籍國印從育苗移栽、科學施肥到采收交售等實現全程機械化、一條龍作業。
哈拉玉宮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丁偉介紹,今年全鄉種植加工番茄近4000畝,鄉里組織了10臺番茄采收機及配套機械,確保加工番茄高效、安全采收。
哈拉玉宮鄉加工番茄全程機械化應用,正是庫爾勒市傳統農業全力向科技型農業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庫爾勒市農業農村局持續推進農作物種植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并積極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不斷促進農作物生產提質增效,助力種植戶致富增收。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農機推廣科副科長金若成說,今年巴州共計種植加工番茄15.65萬畝,預計總產120萬噸。多年來,巴州通過引導種植戶科學合理種植加工番茄,積極開展新品種示范推廣、溫室育苗,全程推行特色產業機械化種植采收,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州加工番茄采收機保有量42臺,機械化采收率達100%。
牧民購買新設備 割草打包機械化
連線人: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 楊瑋璇
眼下,正值草場打草季節,隨著草原生態的改善,阿勒泰地區天然牧場牧草茂盛,進入收割期,隨處可見割草機、摟草機、捆草機輪番作業,為牛羊過冬儲備充足的“口糧”。
9月5日,青河縣阿熱勒鎮呼爾森村村民木合亞提·卡普開著收割機收割自家天然草場的牧草,空氣中彌漫著牧草的縷縷清香。木合亞提說:“我們家有5畝地,之前人工打草的時候家里3個人要干3天,有時候還要雇人來干活,現在有了機械打草,一個人半天時間就能干完,真是非常方便。”
9月5日,在青河縣阿熱勒鎮呼爾森村天然草場,農機手駕駛捆草機作業。劉金銳攝
隨著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地,牧民紛紛購買現代化打草設備,從割草到扎捆實現了機械操作,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牧民而言,草場是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只有草場好,收入才有保障。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在加大天然草場保護力度的同時,按照“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目標,實施多項草原管理措施,今年天然草場的牧草較往年更加茂盛。
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散德克庫木村牧民哈力·哈森說:“我家有60畝草場,這些年牧草長得非常好,打下來的牧草除了自己家牛羊吃,剩下的還能賣給其他養殖戶,增加家庭收入。”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農業機械更新換代步伐加快,畜牧業養殖配套機械發展成為補貼重點,一批大型多功能牧草機械加快引進,實現全地區草業耕種、收獲、打捆全程機械化作業。
“從2012年至今,阿勒泰地區共補貼各類畜牧飼草機械6987臺,其中飼料收獲機972臺。目前,全地區共有各類畜牧養殖生產加工機械23780臺(架),為加快推動全地區畜牧業和飼草作物規模化生產提供現代農業裝備支持,飼草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帶動了草產業發展壯大。阿勒泰地區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現代化發展。”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林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