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打點滴的過程,想必各位小伙伴都有些心有余悸吧。特別是對于手背肉厚看不清血管的小伙伴,負責打針的護士會用橡皮筋勒住手腕,迫使血管在手背上突起,再捏著針頭把它緩緩扎進血管里。
到這一步,難言的壓迫感一定會讓不少人別過頭去,心理素質強的則會直視全程,至于個別心大的狠人,能把護士姐姐都給瞪得手抖,當針頭插入,血液因為血壓流入導管時,說不定還會盯著那暗紅的血液,好奇地想:我的血明明是紅色,可這血管咋會是藍綠色的呢?
(相關資料圖)
血管的藍和光有關
我們的血管位于皮膚下方較深處,當光穿透我們的表皮時會發生瑞利散射,波長較短的藍光會被大量反射,而波長較長的紅光則能長驅直入進入血管更深處直到被吸收掉。由于紅光被吸收,藍光的反射也就愈發明顯。
當然,如果血管分布在較淺的表皮下(約0.5毫米深度),此時再被陽光照射,血管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它原本的鮮紅色,比如兔子耳朵上面的血管。
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長和頻率,處在人眼能夠感知的頻率范圍內的光波被稱為可見光,人體的視錐細胞和大腦神經能夠將不同頻率的可見光處理成不同的顏色,這也是我們能夠識別顏色的原因。
如果把太陽光進行分解,就能看見彩虹,根據彩虹的顏色分布,我們可以簡單地看出可見光頻率和波長的規律,越靠近紅光,光的波長就更長,頻率也更低;越靠近紫光,光的波長就越短,頻率更高。
當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時(如大氣)會發生散射,如果這些介質微粒的直徑小于光的波長,光會發生瑞利散射——微粒會將光向四面八方散射,其反射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
也就是說,相較于波長更長的紅色光,波長更短的藍色光會發生更強烈的瑞利散射。天空之所以是藍色就是由于大氣分子散射了大量藍光,不是紫色則是由于人眼對紫色光不敏感。
那么這和血管有什么關系?
色彩恒常性
以上介紹了反射光對于物體顏色的影響,但一個物體的具體顏色實際上還會受到人腦色覺處理機制的巨大影響。經常接觸攝影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相機擁有一個叫做白平衡的功能,能夠結合我們給相機設置的色溫值來平衡照片中的白色,以還原物體本來的顏色。
人體的色覺處理機制同樣具備這個功能,且精度更高更準確。
當正常的白光照射在物體上時,物體呈現出來的顏色,我們稱為固有色。而如果有其他顏色的光源照射在物體上,我們的大腦仍能迅速地分辨出這個物體的固有色。我們對物體顏色的判斷基本不受照射光源的顏色的影響,這個神奇的現象叫做色彩恒常性。
色彩恒常性是人類經過數十萬年的演化而獲得的能力,它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地識別當前所處的環境,免受特殊光照條件下物體表面顏色的迷惑,大大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
但這個能力并不是十全十美,當光照條件過于極端,或者周圍環境的光照信息缺失時,它就很容易讓我們陷入誤區,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前幾年互聯網上讓無數人爭得面紅耳赤的黃白/藍黑連衣裙。
可以告訴各位小伙伴的是,根據照片提供者的說明,這條裙子在正常白光的照明條件下的固有色是藍黑色。而在照片里,強烈的黃色燈光直接讓連衣裙失去了原本的顏色,同時由于連衣裙占據了整張照片,周圍環境的照明條件缺失,色恒常機制缺少整體環境的光照參考,導致無數人判斷失誤,堪稱大型世界觀崩塌現場。
色恒常機制讓我們知道物體的顏色還與其周圍環境的光照條件相關。
回到藍色血管,皮膚底下密布的血管與周圍的組織密不可分,周圍組織反射的光線會對人體的色彩恒常性機制產生巨大干擾,所以血管才會在我們眼中呈現出藍綠色。
古人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可如今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這句話顯得越來越靠不住了,今天在了解人體部分的視覺機制后,更是知道即便只是盯著一張不會說話的照片,哪怕看到的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裙子也會遭到眼睛的欺騙,欲哭無淚了有沒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