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不靠燒烤,一季度經濟騰飛的8座城市

評論

近日,比亞迪長沙工廠被曝出現“批量辭職”,有員工因為“本月離職名額已滿”而被拒絕登上熱搜。不過,比亞迪回應稱,“離職名額已滿”“排隊離職”等市場傳聞與事實不符,目前比亞迪長沙園區人員招聘工作正常進行。

雖然流言已經澄清,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整車廠的流水線作業崗位,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在過去40年中,這類產業形成了成熟的低底薪+高加班工資的薪酬模式,產業工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于每天加班2-3小時、每月只休息1天賺取的高額加班費。


(資料圖片)

而在傳聞中,沒有加班導致的工資下滑,是這波離職潮的直接原因。

進入2023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不及預期。過去近2年時間持續氣勢如虹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今年突然踩下急剎車。

如果1月環比腰斬可以用春節假期來解釋,那么2月、3月市場復蘇的緩慢,4月的再一次下滑,則證明了當前市場增長的乏力。

不巧的是,比亞迪今年的規劃是建立在去年的增長趨勢之上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自信宣布:“比亞迪今年銷量目標300萬輛起步,爭取翻倍增長到360萬輛。”而坊間統計的比亞迪已有和正在擴張的產能,是奔著400萬去的。

這就導致,今年前4個月比亞迪約76萬輛的銷量,遠遠落后于目標銷量和規劃產能。在這種情況下,傳出離職傳聞,并不奇怪。

不過,傳聞的背后,或許也不完全是市場大局的關系,區域之間產業競爭的此起彼伏,也是原因之一。

1、江西小城,怎么就贏了長沙?

就具體業務而言,比亞迪長沙整車廠生產的主要是當下最火的2款車型——海豚和秦PLUS DMI。

其中,海豚4月剛剛創下了30462輛的歷史新高;秦PLUS DMI 4月更是賣出4.2萬輛,基本可以確定奪得新能源市場銷冠。

根據公開信息,該廠月產能2.5萬輛,有1.5萬輛分給海豚,1萬輛分給秦,按理說完全能占滿長沙工廠的產能,怎么會出現工作量不足的情況?

順著這個問題,一座并沒什么名氣的江西城市進入了眼簾。

2022年4月,比亞迪第5座整車制造基地——撫州工廠正式投入量產,該基地計劃產能為20萬輛/年,去年7月開始全力投入海豚車型生產??紤]到其前身是規劃產能25萬輛/年的,改造成產線、全力生產下,月產量可能達到2萬輛左右。

也就是說,撫州和長沙工廠加起來的海豚車型月產能可以到3.5萬輛左右,比當前的市場需求多了15%。如果撫州工廠全力開工,長沙工廠就會出現開工不足的情況。

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撫州工廠正發展得熱火朝天。

去年4月撫州工廠才投產,10月就敲定了二期擴建項目,比亞迪再投入150億,擴張40萬輛年產能。今年2月,企查貓工商信息顯示,撫州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5000萬人民幣增至5億人民幣,增幅900%,顯然要干一番大動作。

讓人疑惑的是,在此之前,撫州只是江西一座普通的中游城市,城區人口不到100萬;缺少先進制造業;雖然臨近省會但不在主要輻射方向;既偏離京九鐵路大動脈,又被京港高鐵干線完全繞過;經濟增速長期排名省內下游。

這樣一座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江西小城,是怎么“搶贏”長沙的?

近幾年的新能源大潮中,擁有得天獨厚鋰礦資源的江西宜春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上下游企業眼中的熱土。大量企業的到來,也讓周邊城市出現了一波汽車產業投資熱潮。

2018年,撫州引進了原眾泰汽車董事長吳建中之子吳瀟創建的大乘汽車,可是,2019年產業園剛剛投產,大乘汽車便遇到資金危機,投產即停產。

好在恰逢比亞迪崛起,在全國各地快速擴張產能。大乘汽車此時陷入危機,讓比亞迪用最低的成本接手了整個產業園區和配套產業。

撫州不僅沒有因此衰退,反倒成了南昌都市圈內最亮眼的工業明珠。

2022年,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41.32億元,同比增長11.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省內排名直接前移1位至第5。

在35個行業大類中,汽車制造業的增長最為可觀,增速達到110%,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長5.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51.8%。

今年一季度,江西公布了堪稱“失速”的1.2%GDP增幅。分產業看,一產增加值381.1億元,增長3.0%;二產增加值3177.0億元,下降2.4%;三產增加值3762.6億元,增長4.0%。

可以說,二產拖累了江西一季度數據。

不過,在一片暗淡之中,撫州的表現極其亮眼。2023年一季度,撫州市實現GDP457.39億,名義增長5.37%,實際增長3.6%,在已經公布成績的江西城市中一騎絕塵。

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1%,第二產業增長1.8%,第三產業增長4.8%,第二產業是撫州一季度領先全省幅度最大的產業。

可以說,撫州實現了“逆天改命”。

2、產業升級風向標

事實上,不僅是撫州,比亞迪已經成為了產業升級的風向標,尤其是對于亟待轉型的二三線城市而言。最直接的證明是,比亞迪工廠所在的城市,絕大多數GDP增速都跑贏了全國,并且在區域內或省內也是拔尖水平。

最典型的是一季度位列萬億GDP城市增長前3名的西安、深圳、鄭州。

今年年初,西安奪過上海“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地位的新聞震動行業。

乘聯會數據顯示,依靠比亞迪工廠生產的99.5萬輛新能源汽車,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1.55萬輛,壓倒上海的99萬輛,成為全國第1。

事實上,經過多年蓄力,目前西安市已形成兩大汽車產業集聚區:城南是集汽車新技術研發、應用、測試為一體的高新區汽車產業集群;城北是集商用、乘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為一體的渭北汽車產業集群。

今年一季度,西安GDP增速達到7.6%,遠高于全國4.5%水平,在24個GDP萬億級城市中也排名第1。憑借這一增速,西安今年一季度跨過20強門檻,由去年年底排名22位升至18位。

從行業看,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長達37.5%,使得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4%,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3%,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萬億城市中另一大亮點是比亞迪的大本營深圳。

深圳一季度GDP增速6.5%,在十強城市中領跑優勢十分明顯,靠的也是新能源汽車。

其中,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較1~2月提高3.7個百分點。在主要行業大類中,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5.8%。

具體到比亞迪總部所在的坪山區,一季度GDP增速達到了17.9%。其中,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前十大行業合計產值增速達47.8%;深汕特別合作區GDP同比增長28.1%,增速排名深圳首位。

位列萬億城市第3的鄭州,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6%,第一產業增長2.2%,第二產業增長7.9%,第三產業增長4.8%,二產的帶動作用明顯。

汽車產業本身是鄭州市確定的戰略支撐產業。在比亞迪之前,鄭州已經擁有宇通客車、東風日產鄭州工廠、鄭州日產、上汽乘用車鄭州基地、海馬汽車、少林客車等汽車企業,覆蓋了各類汽車產品。

增速在6%左右的城市還有一座,那就是襄陽。

作為本身擁有強大汽車產業支柱的城市,比亞迪的到來也許并不能起到顛倒乾坤的作用,但是對于其從傳統汽車轉向新能源賽道,推動產業轉型和新舊動能轉換,無疑是錦上添花。

作為湖北省內2座第二產業占比超過45%的城市之一,在固投微弱增長,社消增速排名靠后的情況下,襄陽依然取得了GDP同比增長5.9%的好成績,工業的拉動作用最大。

在這之后,是去年因為洛陽的“反思信”成為產業發展模范的常州。

目前,常州工廠是比亞迪“海外車型”ATTO 3的唯一生產基地,并形成了包括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傳感器、充電樁等完整的千億級產業鏈,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超過3400家,居全國首位。

去年11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將常州列為第5。

2022年,常州經濟總量超過9500億,今年一季度實現GDP218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新能源領域核心制造業產值增長37.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8.6個百分點。

不出意外的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下,常州GDP今年就能突破萬億。屆時,常州也將成為以最少人口完成這一目標的城市。

相較而言,濟南和合肥增速不到5%,稍稍有些遜色。

濟南2023年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為2746.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9%。

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比亞迪在濟南布局了電池、芯片生產基地以及汽車整車生產基地。

濟南統計局工業統計處著重提到了這一點。受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滿產下線等利好影響,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直管)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353.7%,拉動全市增長2.2個百分點。

有意思的是,前幾年熱度較高的合肥,近期的成績不太出彩,一季度GDP為2746.8億元,同比增長4.8%。

不過,新能源汽車的優秀表現成為合肥市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2.69萬輛、同比增長3倍,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值增長66.8%。

當然,比亞迪落戶的地方也有表現不佳的地方,比如說本文開篇的主角長沙。作為GDP前15城市里最晚公布數據的一個,長沙一季度GDP增速只有4.1%。

不過這主要是由于作為長沙新經濟引擎的三產表現不佳,增速僅為3%。相較而言,第二產業增長6.1%,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表現比較不錯。

3、筑巢引鳳,又要大又要快

從各個城市比亞迪整車廠落地的情況看,比亞迪建廠有兩大需求,一是“快”,二是“大”。

“快”是指時間快,比亞迪新建整車廠從達成合作到落地投產,時長多在1年以內。

據報道,當初襄陽和比亞迪合作敲定后,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19根1000多米的高壓線轉遷、拆除、調試、送電工作,27天實現凈地交付;對比亞迪襄陽新公司的名稱核準、企業注冊、公章雕刻、項目備案等工作,用1天就完成了全部流程。

“大”是指規模大,除了整車廠以外,比亞迪往往還會在當地布設零部件、電池、零碳園、半導體等產業鏈配套項目。

還是在襄陽,比亞迪產業園將包括整車工廠、零部件工廠、動力電池工廠、動力電池零部件工廠、零碳園區等五大板塊,項目分三期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80億元,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實現約140億元年產值。

這就要求不僅當地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最好是本地有完整的基礎設施和大量產業鏈配套企業,至少也要像撫州一樣有一座產業園。此外,還要求政府本身有極高的效率,能夠及時響應企業的要求。

隨之而來的回報也是無窮的。

龍頭企業的入駐可以帶來眾多好處,尤其是對于城市的產業升級而言。龍頭企業通常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夠為當地的產業帶來新的思路和創新,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涌入,促進區域內整體經濟的增長。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長沙工廠現“批量辭職” 比亞迪回應“與事實不符”》,中財網

《比亞迪80億大項目落戶撫州,不止造電池那么簡單》,電動大咖

《員工年增6.4萬!整車、電池、零部件……比亞迪建廠猶如「下餃子」》,選址中國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