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抗菌藥消費國之一,伴隨納入國家集采的抗菌藥物不斷增加,防止抗菌藥濫用,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無疑成為當下醫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近日,新華網專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教授,邀請朱同玉院長就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等問題進行權威解讀。
耐藥菌危及患者術后 應對耐藥挑戰刻不容緩
“有時手術明明成功了,但患者最終還是沒活下來,這背后很多都是耐藥菌感染的問題。就拿腎移植來說,術后第一年去世的患者中,54%是因為耐藥菌感染的問題。”朱同玉不無遺憾地說。
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為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提供了有力武器。然而,看似“萬能”的抗菌藥物,近年來卻由于過度使用、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愈發嚴重,細菌耐藥也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
朱同玉表示,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移植手術越來越成熟,很多患者在移植后能獲得很好的器官功能恢復,然而術后免疫、感染等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術后耐藥菌感染問題,成為了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抗生素使用量最大、使用比例最高的國家,必須要出臺科學、嚴格的政策應對細菌耐藥問題。”談及抗菌藥物管理當下所面臨的挑戰,朱同玉介紹,在一些非感染性手術中不規范地使用抗生素、疫情期間不合理地給新冠病毒患者使用抗生素現象等都凸顯了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面臨的挑戰。
據了解,2011年以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文件相繼印發,從國家層面推進抗菌藥物管理(AMS),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得到了空前重視。
“近年來,我國通過三網監測、醫院多學科管理體系建設、開展高水平培訓項目等方式,全方位對抗菌藥物進行系統管理,目前抗菌藥物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多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指標持續改善,遏制微生物耐藥形勢總體平穩向好。”朱同玉說。
加強政策銜接 從制度層面減少抗菌藥物耐藥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是世界,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資料顯示, 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 而其實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還不到二成,針對抗菌藥物的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近年來,國家從政策層面對抗菌藥使用管理也在逐步趨嚴。《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聚焦微生物耐藥存在的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和工作模式,并提出九大指標。對于耐藥感染預防、診斷和治療相關臨床急需的新藥、疫苗、創新醫療器械等,依程序優先審評審批。
在藥品集采方面,藥品集采是要求醫院消耗一定的抗菌藥物“量”,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又希望控制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如何保證抗菌藥物管理的持續優化?對此朱同玉認為,抗生素集采在我國醫保制度和百姓就醫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對抗生素的集采需要更明確、可執行的方案,包括確定科室、明確醫生級別以及通過何種程序可以使用限制級抗生素。
此外,針對高級別抗菌藥物納入集中帶量采購,朱同玉建議應謹慎考量,“在特殊領域,特別是抗生素領域,集采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舉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三網提供的監測數據,并根據每個地市抗生素耐藥細菌的情況以及不同醫院科室的情況進行數據收集。集采后,還需要加強對抗生素使用的科學管理,包括分級制度、不同醫院級別制度、分科制度等,以推動集采工作更加精細、科學化,不斷進行科學監控,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談及如何實現精細化管理,朱同玉表示,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監測數據;此外,醫院內部出現的細菌感染情況也需要建立通報程序,鼓勵醫院主動報告問題,并實事求是地解決,而不是采取懲罰態度,“這樣可以促進早期發現問題并進行科學處理,避免社會恐慌。”朱同玉說。
此外,朱同玉還指出,各地公衛中心和醫療機構應充分落實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遴選和評估制度,綜合考量新藥和新技術應用情況,對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進行科學合理的動態調整,以實時跟進和滿足臨床感染性疾病診療需要。他建議,應從國家層面進一步規范和督查省級抗菌藥物分級管理目錄的設置標準與更新頻率,以更好地發揮分級管理政策的實踐效果。同時進一步推廣分劑型、細化分類的抗菌藥物精準化管理,基于抗菌藥物的類別、劑型、耐藥檢出率等多維因素進行分級管理。
加大扶持力度 探索噬菌體療法創新路徑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愈演愈烈。在國內,近年來開發對抗耐藥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藥物,也成為研發熱點。要有效遏制耐藥菌帶來的威脅,除了提升AMS水平,更高效、安全的創新藥物也為解決耐藥難題探索出新的方向。
朱同玉認為,對于新型遏制耐藥菌創新藥物的研發,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針對抗生素的研發,需要設立更多的專項基金,并提供更多的資本支持。這將有助于推動抗生素領域的創新和發展,以應對日益嚴重的耐藥菌問題。
其次,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以保護抗生素研發企業的利益,確保他們能夠收回研發成本。這樣的定價機制將為企業的持續研發提供動力,進而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還應關注新的研究領域,如噬菌體等。這些新賽道顯示出極高的特異性和有效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傳統抗生素的效果。我們應該全力支持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推動這些新型治療手段的研發和應用。
朱同玉表示,在中國,抗生素的可及性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各級醫院都能提供必要的抗生素藥物。然而,對于新的療法如噬菌體療法,其可及性仍然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媒體和傳播的力量,將最新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廣大的醫務人員、患者和管理者。這將有助于提高新型治療手段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進而推動其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同時,我們也應鼓勵醫務人員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醫務人員將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共同應對耐藥菌等全球性衛生挑戰。”朱同玉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