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世界觀焦點:樂章,在這里奏響

評論


(資料圖)

模擬機操作體驗、高科技VR體驗、戶外真機講解課程……今年的“世界航天日”,上海尚陽外國語學校桐鄉實驗學校的學生們來到浙江展軼航空科普研學基地,開啟了航天科技項目化研學活動。

活動融合了教材知識和科技一線,讓學生“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點燃科技夢想。這場實踐只是浙江省桐鄉市全域推進科教融合的浪花一朵。近年來,桐鄉市堅持普及與培養并重、校內與校外貫通,突出前瞻性、銜接性與實踐性,演繹了一首“小縣城、大科教”的協奏曲。

校園播種“科學種子”

科教融合,難點在縣城。桐鄉和國內的絕大多數縣城別無二致:當地沒有理工科類高校,除了中小學,能和科學“沾邊”的就是科協了。

而這恰恰成了桐鄉“科教融合”的突破口。2022年,在桐鄉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遵循“一校一品”原則,14所中小學校掛牌成立了科學工作室。工作室的主題、規模由學校自行決定,科協根據學校方案,提出“科學化”的論證和建議,并給予資源支持。

烏鎮植材小學地處世界互聯網小鎮,在市教育局與科協的支持和協助下,開辟了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現代農業種植管理技術的“現代智慧農業科學工作室”。工作室占地約500平方米,極具現代科技感的連棟大棚里,種植區、水培區、育苗區、授課區一應俱全,溫室環境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都裝上了“智慧大腦”,還有無土栽培、魚菜共生等多種現代農業種植模式。

科學教師沈麗是工作室主要負責人,她帶著學生觀察和記錄農作物生長變化,指導開展水肥管理、人工授粉等具有科技含量的農事活動。“遇到技術難題我們就找科協,他們會請來省內外知名的農技專家提供面對面指導。”

校長夏富慶發現,有了科學工作室后,學校的科學教育煥然一新。學校圍繞“智慧農場”開發校本課程,將科學書中的相關知識整合成大概念教學模塊,把一些課堂直接搬到了工作室里。在“真實情境”的項目驅動下,語文課、美術課、勞動課也都與科學結了緣,派生出自然筆記、智慧小導游、農耕文化研究等若干個子項目。

據了解,這14個科學工作室立足桐鄉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特征,各自對應的主題往往讓學生真實可感。如上海尚陽外國語學校桐鄉實驗學校作為桐鄉“接軌上海”的一號工程,依托長三角一體化合作優質資源,開辟“未來智谷”科學工作室,引進機器人、編程、激光雕刻等課程。屠甸鎮完全小學打造全市首個建在學校里的航天科普館,開設了航天類課程、火箭制作與發射課程、登陸火星課程、衛星創新實踐課程等,并邀請航天工程大學教授為學生作航天知識科普講座。

鄉村科教“融合共享”

與學校科學工作室同步的,是鄉鎮科學工作室。為拓展校外科普陣地,桐鄉采用科協、學校、鄉鎮三方合作的形式,按照“一鎮一品”的原則,結合各自的特色,在11個鄉鎮各建起1個科學工作室。鄉鎮提供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村民活動室等場地,科協、學校提供師資和設備,主要的受益對象是農村學生。

首個工作室在騎力村掛牌,工作室劃分出了科學教室、科技展示室等功能區,課桌上擺放了數臺大屏電腦,黑板也配備了智能高清大屏。工作室負責人顧新強說,這里每周都有小活動,每月都有主題活動,寒暑假更是孩子們進行科學實驗的樂園。“不僅是這幾間教室,村文化禮堂、小橋港河道等也都成了科普活動的場所。”

中群村的科學工作室建在田間地頭,依托田園風光和當地的蠶桑特色文化,以“蠶桑科普館”為主要載體,里面種植了近百種世界各地的桑樹品種,配置了現代化的自動養殖設備。每到養蠶季節,來自周邊的中小學、幼兒園組隊來到這里開展蠶桑科普研學和科普教育。

村、校科學工作室并不是“兩張皮”。資源共建共享、科普協同發展的互動在村校之間日益豐富。屠甸鎮完全小學的航天主題科學工作室就與石門鎮軼航空科學工作室進行了教學資源及課程等方面全面合作,雙方開展常態化活動,甚至還吸引了周邊鄉鎮的學生前來研學體驗。

科教走向“星辰大海”

今年,世界互聯網科技館將在烏鎮開館。據桐鄉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館有“互聯網(歷史)博物館”“領先科技館”“復合空間”和“I未來”四大功能區,讓更多桐鄉學子近距離感受“數字文明”之美。

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已是第10個年頭。10年來,桐鄉以烏鎮院士之家、烏鎮實驗室、長三角健康農業研究院等平臺為載體,建設了烏鎮STEAM青少年科創基地、烏鎮元宇宙城市體驗館、烏鎮航天北斗應用中心等先進的互聯網科技館,開拓校外科學實踐平臺。

校友資源也是桐鄉推進科教融合的“富礦”。桐鄉第一中學入選浙江首批18家“浙江院士科普工作基地”。今年2月朱永官院士向母校贈送簽名科普著作——《給“發燒”的地球降降溫》,希望將科學精神傳遞給學生,讓科學之光照亮南陽學子的人生之路。在學校的十八歲成人儀式上,朱永官院士為師生講述“初與使命”的科學實踐故事,激勵母校學子勤奮讀書,勇敢追逐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自動控制專家吳澄是浙江省桐鄉第二中學的校友,多年來他多次以視頻或書信等方式寄語母校學弟學妹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為“學在桐鄉”注入創新活力。學校積極對接,通過線上連線的方式,邀請吳澄院士為學生開展科普講座及相關活動。

還有桐鄉市高級中學每周固定的“桐高大講堂”,成為學生探知科技世界的一扇窗。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等50余所國內著名高校名師走進了講堂。

“推開一扇窗讓孩子們看出去,打開一扇門讓孩子們走出去。”桐鄉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雪根表示,桐鄉將努力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工作新體系,形成“特色引領、全面發展”的科教融合新機制。

院士說

讓科學點亮夢想

朱永官

當看到家鄉桐鄉古樸的水鄉小城萌芽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科技種子,我倍感激動與振奮。水鄉烏鎮植材小學的學生們能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現代農業種植管理技術近距離感受“智慧農業”的魅力;鳳鳴街道中心幼兒園的稚嫩孩童們通過小實驗制作酵素產品,變廢為寶,在幼小的心靈播下了保護環境、關愛地球的種子……科教融合的前景無比廣闊,未來可期。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需要我們以更加系統的思維,協同推進。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教育,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將科學教育融入幼兒園、中小學的日常教育教學中,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努力縮小城鄉及區域之間科學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將更多優質的科學教育資源和教師資源帶給孩子。

衷心地希望,我們桐鄉能有更多青少年朋友愛科學、學科學,始終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探索欲,用創新點綴人生,讓科學點亮夢想,把個人的成長融入到國家的命運和發展之中,以小我之力為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在科學的浩瀚海洋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科學學院院長)

局長說

為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張雪根

“萬物有真趣”,桐鄉名人豐子愷筆下的童心童趣,正是我們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唯有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愛,才能為創新人才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桐鄉將科學教育貫穿于中小學育人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面向青少年開展科學普及,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與教學,將校外資源融入校內課堂,將科技實踐納入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努力實現科學精神的價值共鳴,著力培育一代有理想、敢擔當、勇創新的新人。此外,還積極探索“科學+”研學新模式。桐鄉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作為嘉興市第一個公辦的綜合性實踐教育基地,建有航空航天館、節水宣傳教育館、VR體驗區等功能場館,并開發了“航模制作”“樂高搭建”“倍力橋”等系列科技課程,在“1+X”大基地建設模式的引領下,讓學生積極走出去,尋找更多的“X”的科學可能。

科教興國,一頭連著科技,一頭連著教育。桐鄉將以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市為契機,不斷探索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緊密“耦合”的新路,持續擦亮“學在桐鄉”“科教融合”品牌。我們堅信,聚焦“雙減”背景下青少年科學創新素養提升,縣域教育一定能昂首闊步,邁向科學教育的春天。

(作者系桐鄉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記者說

搭起科學與教育之間的“橋”

蔣亦豐

縣域教育如何加強教育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基礎教育領域做好科學教育教學工作?如何破解教育領域科學與教學“兩張皮”的問題?在“最后的枕水人家”桐鄉,一座座古橋連接著歷史文脈,承載著鄉愁記憶,而這座小縣城正努力搭建起科學與教育之間的“橋”,書寫著科教融合的“桐鄉答案”。

正如桐鄉籍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曾說“人生的底色是家鄉”。基礎教育是“根”的教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好奇心”的觸發點。這份“赤子心”正是科學教育的萌芽,也是桐鄉在基礎教育領域推進科教融合的“初心”。

從硬件設施完善到教師科學素養提升,從課程體系架構到融合理念革新,桐鄉努力給科學教育做“加法”,加快中小幼一體化科教融合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實現內部科教資源的有效銜接與外部社會資源的互動共促,培育科學與教育相融相促的良好生態,讓教育、科技、人才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引導更多有創新潛質的桐鄉學子個性化發展。

“小松植平原,他日自參天。”科學精神就如同豐子愷筆下的“小小青松”,在桐鄉校園中播種扎根,向上生長。在江南水鄉的柔美風韻中,在科教融合的全新賽道上,嶄新的桐鄉正張開雙臂、奮力奔跑,擁抱科學教育的春天。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9日第3版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