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相關資料圖)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地外起源,通過富含碳的隕石送到地球上。
小行星“龍宮”上兩處樣本。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
科學界對地球生命起源有不同的見解。我們知道,組成DNA和RNA離不開兩類化學成分,也稱堿基,即嘧啶和嘌呤,其中嘧啶包括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嘌呤包括鳥嘌呤、腺嘌呤。此前,嘌呤堿基和尿嘧啶曾在地球隕石中發現過,換句話說,科學家在墜落地球的隕石中發現過對生命很重要的元素的證據,表明隕石可能攜帶生命有機分子到早期的地球上。
而在最新研究中,日本北海道大學科學家大場康弘及其同事使用新研發的小尺度分析技術,分析了近地小行星“龍宮”上兩處位置的樣本。他們檢測到了尿嘧啶、煙酸(維生素B3)和其他被認為對合成更復雜有機分子相當重要的有機分子。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分子可能最終導致了地球上最早生命的出現。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采集的樣本中含有尿嘧啶和維生素B3成分(概念圖)。圖片來源:NASA官網
此前,該研究團隊在地球隕石上也有過類似發現:2022年4月,團隊公布3顆富碳隕石分析結果,除了之前在隕石中已檢測到的鳥嘌呤、腺嘌呤、尿嘧啶之外,當時還發現達到十億分比濃度的各種嘧啶堿基,如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這些化合物存在的濃度與模擬太陽系形成前條件的實驗預測的差不多。但現在,在近地小行星送返的原初樣本中的新發現,向人們提示了地外的生命來源。
目前分析認為,這些化合物可能產生于星際冰的光化學反應,后來隨著太陽系形成,它們被納入了小行星,紫外線和宇宙輻射可能在數百萬年里進一步改變了它們。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化合物被隕石撞擊送往地球,可能在早期生命的遺傳功能出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