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資料圖】
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發布的一份通報顯示,今年下半年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23年1月至3月,尼諾3.4指數平均值為-0.4℃,已低于-0.5℃拉尼娜閾值。因此,“三重”拉尼娜在2023年春季之前已結束。
目前,熱帶太平洋正處于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中性偏暖狀態(既非厄爾尼諾也非拉尼娜),預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于今年夏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那么,今夏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將如何影響全球以及我國天氣氣候?
什么是厄爾尼諾?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解釋說,厄爾尼諾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當尼諾3.4區海溫連續3個月比常年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溫偏高的情況持續5個月及以上,則確認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當前,多家機構預測今夏發生厄爾尼諾的可能性較大。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在5月至7月期間,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ENSO)從中性轉變為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60%,6月至8月將增加到70%左右,7月至9月將增加到80%,但在當前階段尚不清楚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強度或持續時間。美國氣候預測中心預計,ENSO中性條件將在春季持續,隨后在5月至7月期間發生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62%。
據了解,厄爾尼諾通常與世界不同地區更多的高溫、干旱或暴雨洪澇事件有關。它可能會暫時緩解非洲之角的干旱以及澳大利亞暴雨洪澇的氣候影響,但也可能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東南亞一帶的高溫干旱。
周兵表示,厄爾尼諾的出現,必然會造成區域或全球的氣候異常。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加強、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更為顯著。上一次超強厄爾尼諾發生在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其間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創造了全球1850年以來歷史最暖紀錄。
“厄爾尼諾有利于打破我國目前降水‘南旱北澇’的局面,長江流域降水可能會增多,冬季暖冬氣候概率增大?!敝鼙f,厄爾尼諾對我國汛期氣候的影響,通常在其出現之后的第二年變得更加顯著,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為明顯,當然這也與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時機有一定關聯。
統計顯示,2015年至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也是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以來最暖的狀態。盡管過去三年里出現了具有冷卻效應的拉尼娜現象,起到暫時遏制全球升溫的作用,但厄爾尼諾的發展很可能導致全球氣溫出現新高峰,并增加打破溫度紀錄的可能性。
各種分析表明,2023年或2024年,極有可能創造全球新的最暖紀錄。目前,東太平洋表面暖水發展很快,全球最早受到厄爾尼諾影響的是熱帶太平洋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北美和東亞、南亞國家也會受到影響,持續的暖水使得氣候異常持續時間更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