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中旬一周(8月14-18日),國際棉花市場漲勢戛然而止,盡管美國農業部剛剛超預期大幅下調了美棉產量,棉花供應問題愈發凸顯,但需求前景再現動蕩導致ICE棉花期貨回吐前期的全部漲幅,盤面重新回到一個月前的水平。截至8月18日,主力12月合約收于83.62美分,一周內下跌427點,新年度的漲幅迅速縮水。
上周初,惠譽評級機構警告市場美國有70多家銀行的評級面臨下調的風險,其中包括諸多知名投行,市場擔憂美國銀行業的新危機或導致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大幅震蕩。與此同時,中國近期的宏觀經濟數據不佳也令市場對中國經濟復蘇前景產生擔憂,進而對后期中國棉花消費增長持懷疑態度。在宏觀面的重壓之下,剛剛嘗到基本面甜頭的棉花期貨瞬間沒了脾氣,也反映出投資者對市場復蘇的信心依然很脆弱。
往年這個時候,新棉即將收獲帶來的供應壓力往往將期貨盤面帶入全年最低點,從今年的情況看,前期國內外的天氣炒作可能有些過度,本月美國產量預測的調整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增發配額帶來的反應,棉價走勢說到底還要看終端消費的形勢。國外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擴大進口的跡象,而且北半球新棉即將上市,各國會耐心等待本國產量明朗,短期的進口不會有明顯增長。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金九銀十”臨近,國內紡織市場躍躍欲試,但全球消費狀況依然不樂觀。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服裝進口連續數月大幅下降已經讓亞洲紡織大國備感艱難。據美國時尚行業協會的調查,雖然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率不斷下降,但客戶信心仍沒有恢復,今年增加訂單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只有50%的采購商/零售商可能考慮提高采購價格,而去年的比例高達90%。研究報告顯示,到今年年底,全球服裝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6400億美元下降到1920億美元。不僅中國,今年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國的服裝出口無一例外地出現兩位數降幅。
綜合來看,當前市場走勢依然糾結,一方面美棉減產幅度大,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和消費前景看淡,投資者仍然關注美聯儲政策方向以及其他宏觀經濟層面的動向,基金不敢放手做多。不過,在北半球新棉收獲前,天氣問題會一直存在于市場,國內金九銀十和年底國外假期的訂單也為期不遠,這對亞洲國家的消費或有一定支撐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