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4月24日,四川什邡警方通報了當地一林場內的自殺事件,3名死者來自外地,在林場深處服毒自殺,而且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之前,某著名風景區也發生了多人跳崖事件,也同是年輕的生命,從外地前往當地自殺。
不渲染自殺,不描述自殺的細節,是為了避免發生“放大效應”,但這不是要回避、避諱自殺的嚴肅社會問題,相反必須直面自殺問題,強化自殺干預機制,拉住站在懸崖邊上的人,避免悲劇的發生,捍衛生命的價值。
目前,多人一同自殺的極端個案,被指向背后的“網絡約死”現象。有人曾潛入“約死群”,發現了這種陰森森的網絡淵藪,里面充滿負面情緒,群成員之間交流的字里行間都是悲觀厭世,時時刻刻在傳播自殺手段,教唆自殺成了“約死群”的永恒內容。哪怕心理健康的人進入這樣的群,也難保不受到傷害,更何況進入這些群的人,很多就是生活、事業受挫的人。“他們的原生家庭均未能給到他們足夠支持,平時缺少可以傾訴、依靠的人,身不由己地活成一座孤島。”其實,進入這樣的群,本身就是一種警報,也是當事人潛意識里的求助,只是求助錯了方向。
一位自殺者的父親,痛定思痛地總結道:“每一個自殺的人,在做出錯誤決定前,都曾經發出過求救的信號,關鍵的關鍵是這個信息需要被傾聽”。所以千萬不要錯過有自殺傾向微弱的求救的聲音,而這樣的警報、救助,需要全社會的系統支撐。
首先,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被充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出息”并不是生命的全部,要避免壓迫型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做好未成年子女的生命健康意識的第一責任人。有研究指出,如今社會壓力正在走向低齡化,壓力已下沉到初中、小學階段,所以,多給孩子一些自我掌控的時間和空間,少給一些壓力和無意義的管束。
人命關天,絕不能放任“約死群”成為負面情緒的感染源、自殺手段的教唆場。針對“自殺”“燒炭”等關鍵詞,平臺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予以積極干預。目前已經有公益團體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24小時巡查公域平臺“樹洞”里有自殺傾向的表達,相信互聯網平臺能在這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此外,全社會要基于“生命至上”的原則,夯實自殺干預機制的價值基礎、建立健全反饋機制,要打造友善的社會環境、輿論環境,讓深陷困境的人感到被理解、被關注,從而敢于向周圍的人或專業機構求助。特別是要反對網絡暴力,遏制輿論場里的戾氣與惡意,對抑郁癥患者,對遭遇學業、事業、情感困境的人群多一些共情和幫助,少一些刻薄、傷害。
這個世界并不完美,但總有人守護著你,那是24小時自殺干預熱線那一頭的值班員,那是看到大量安眠藥訂單就報警的跑腿小哥……自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趁悲劇還未發生,要傾聽微弱的求助聲,拉住懸崖邊上的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