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堰塞湖風險處置及綜合利用學術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中國工程院的張勇傳、王超、胡春宏、鈕新強、孔憲京、鄧銘江、謝先啟、張宗亮、胡亞安、唐洪武等10位院士應邀出席會議。專家、學者圍繞堰塞湖風險識別方法與評估理論、應急處置技術與搶險裝備、綜合利用及發展前景等,進行學術研討、建言獻策,推動提高我國堰塞湖應急處置水平及綜合利用能力。
(相關資料圖)
堰塞湖是山體滑坡、泥石流等阻塞河道后壅高水位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水位升高會對上游造成淹沒危險,一旦潰決將危及下游基礎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長江水利委員會防御局局長徐照明介紹,我國是堰塞湖頻發的國度,自有堰塞湖記錄以來的1000余次堰塞湖,約85%的堰塞湖發生在長江上游地區及西南諸河,其中易貢、唐家山、舟曲、紅石巖、白格、加拉等為典型的高危堰塞湖。高危堰塞湖具有突發性強、危害大、次生災害鏈長、應急處置窗口期短等特點,應急排險處置難度極大。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長江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啟貴介紹,為提升堰塞湖應急搶險能力,國家和行業組織力量開展研究,立項實施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并在2009年形成全球首個《堰塞湖風險等級劃分標準》和《堰塞湖應急處置技術導則》,2021年形成針對堰塞湖應急處置的全球唯一有效規范,技術體系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作為在漢國企,長江設計集團多次奔赴唐家山、舟曲、白格等大型高危堰塞湖應急搶險一線,楊啟貴介紹,2020年7月,恩施沙子壩發生滑坡阻塞清江形成堰塞湖,經過認真研判,最后利用上游水庫加大泄量沖開堰塞體,快速化解堰塞湖給下游帶來的洪水威脅。
“經過23年實踐,堰塞湖應急處置已經實現從聽天由命到科學可控。”楊啟貴介紹,截至目前,我國積累了豐富的堰塞湖處置技術和經驗,逐步形成一支專業齊全的技術團隊,一系列重大堰塞湖成功處置也受到國際高度關注和認可,“我國專家受邀赴巴基斯坦為Attabad堰塞湖除險提供技術援助,分享中國先進的應急處置經驗和技術,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推動了全球堰塞湖應急處置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艾紅霞 通訊員鄭雁林 楊澤亞)
與會專家認為,提高堰塞湖處置成效,還需要從理論、方法技術、裝備等方面進行系統創新,目前,國家正在全國布局應急救援基地,湖北也將在洪湖建設華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處長周興波介紹,現代化信息技術、監測設備和分析模型軟件等,會讓應急決策更加精準。
會上,院士、專家除了研討如何全面提升堰塞湖的風險處置能力,同時也就堰塞湖綜合利用展開“頭腦風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宗亮介紹,堰塞湖也可在加固改造后作為大壩利用,紅石巖堰塞湖險情解除后,技術專家創新性提出“變廢為寶、減災興利”的綜合治理理念,將堰塞湖改造成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成為世界首座堰塞湖“應急搶險-后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處置的水利樞紐工程。
論壇由中國水利學會、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主辦,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等單位承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