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過江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與眾賓歡。
這是懸掛于揚州北郊著名古跡平山堂上的一副名聯,被譽為平山堂楹聯之冠。 這副楹聯為清代乾隆年間時任揚州知府的伊秉綬所撰并書,后因楹聯木板毀壞,又由光緒年間黔南人袁韓重書。梁章鉅稱贊此聯:“語特壯偉,至今不忘。”
平山堂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所建。當時歐陽修因參與以范仲淹為首發起的“慶歷新政”被貶。宋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41歲的歐陽修由滁州太守轉知揚州。以一個文人的獨特眼光和卓識,選擇在清幽古樸的蜀岡中峰大明寺西側修建了平山堂,并親自在堂前栽花植柳因“佇立堂上,遠眺江南諸山,歷歷在目,似與堂平”,故名“平山堂”。
歐陽修還寫了一首詩:“深白淺紅宜相間,疏密還須仔細栽。我欲四時攜酒往,莫叫一日不花開。”經過歐陽修精心打造,時人稱平山堂為“淮東第一觀”。此后歐陽修經常邀請賓客、好友在這里賞景、飲酒、作詩,互相唱和,一時成為佳話。
這副楹聯就是再現當年情景的。上聯指“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于眉睫而恰與堂平”,真實而又形象地呈現了平山堂前開闊高敞、一目千里的壯美景色。平山堂居高望遠,不僅望到本地,還可望到江南,所謂“過江諸山到此堂下”是也。
歐陽修說:“平山堂占勝蜀岡,一目千里。”《避暑錄話》云:“堂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也有版本作“隔江諸山”,但“隔”字顯然不及“過”字來得積極、主動、形象、貼切。
下聯源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里“太守宴”、“眾賓歡”,生動活潑地刻畫了當年歐陽修與眾文人雅士在這里飲酒作詩、相聚甚歡的場景。
歐陽修對平山堂偏愛有加,常在平山堂講學、游宴,以詩傳情、以文會友,平山堂成了他安頓心靈的驛站。九百多年前的平山堂,是文人雅集、詩酒唱和之地,也是揚州一處文化圣地。文人雅士,常步歐公之后塵,于堂上吟詩賞月,書畫交友,大大提升了平山堂的文化品位。
歐陽修在揚州任職一年,離開揚州后一直對平山堂念念不忘。八年后,在他好友劉敞出守揚州時,曾寫《朝中措 平山堂》一詞相贈,詞云:“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表達了他對平山堂依依不舍的懷念之情。因他文中的詞句,后人從此又稱他為“文章太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