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信用周期同其他周期聯系密切,且指導大類資產定價,是資本市場長久期討論熱度較高的一個話題,本文嘗試基于理論、歷史復盤等幫助投資者更好的理解信用周期,核心圍繞如下四個話題展開:
1)如何理解信用和貨幣之間的關聯和區別?
(資料圖)
2)判斷信用周期的指標有哪些?有效的是?
3)總量和結構視角下的信用周期有什么特征?
4)如何看待當前的信用周期,未來如何演繹?
貨幣信用關系辨析
①貨幣的探討離不開兩點,分別是“從哪里來”以及“到哪里去”問題。其中關于貨幣從哪里來,本質上央行控制基礎貨幣投放,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派生存款機制實現廣義貨幣投放。關于貨幣到哪里去,以數量方程式MV=PY 作為基準,本質上是研究貨幣同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以及資金運動效率的問題;②間接融資體系下貨幣、信用互為因果,新常態背景下強調結構研究視角;③貨幣和信用并不能簡單等價,信用行為領先于貨幣創造。
信用周期判斷指標
綜合對比市場常用的9 個衡量信用周期指標,“Δ 商業銀行總資產/Δ 貨幣當局總資產”效果最佳。
綜合三類指標中的最優指標來看,“Δ商業銀行總資產/Δ 貨幣當局總資產”相較于“信貸脈沖”和“商業銀行總資產同比”涵蓋主體更廣,領先意義和周期性更強,我們在本篇報告中確定其為衡量信用周期的最佳指標。
總量視角的信用周期復盤
1.以經濟和政策背景作為劃分,信用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97 年,計劃經濟為主,貨幣被動投放,政府類需求主導信用派生);第二階段(1997-2008 年,經濟高速增長,貨幣偏被動投放,市場類需求主導信用派生);第三階段(2008-2016 年,經濟中高速增長,貨幣偏主動投放,市場類和金融類需求主導信用派生);第四階段(2017-至今,經濟進入新常態,貨幣重穩健,政府為本輪信用擴張引領者)。
2.以信用指標作為劃分標準,08 年后有4 輪完整信用周期,每輪持續約3 年:第一輪(2008.09-2011.08):信用的松緊本質由基建、地產投融資需求主導;第二輪(2011.09-2015.01):寬信用由金融信用助推,緊信用依靠地產調控;第三輪(2015.02-2018.03):政府和地產主導信用寬松,非標+地產導致信用收縮;第四輪(2018.04-2021.05):政府和地產主導信用寬松,嚴監管下信用全面收縮。
提煉四輪信用周期,我們得出如下觀點:(1)寬信用開啟時必須有寬貨幣配合,寬信用時間短于緊信用時間;(2)過去四輪寬信用周期中,其中地產、非標對于信用擴張貢獻的彈性較大,政府債、基建貢獻的彈性有限,伴隨著地產和非標放松的幅度越來越低,信用主體從土地轉向政府,信用周期的高點呈現下行狀態;(3)前期的信用周期收縮本質由監管主導,通過地產調控、城投融資限制、非標壓降等手段實現。
結構視角的信用周期復盤
1.部門結構:(1)信用承載絕對量:①前三輪信用擴張周期中,企業、居民率先加杠桿,第四輪信用擴張周期開始于地方政府加杠桿,主要信用承載主體的不同,帶來信用擴張的反復性,明顯以居民、企業加杠桿為開端的信用行為可以縮短寬信用時間;②信用收縮多是以企業、政府降杠桿作為尾聲;(2)信用增速彈性:
①地方政府>居民>企業>中央政府,同時居民部門處于相對高位;②前兩輪寬信用初期企業、地方政府貢獻主要彈性,后期居民接棒,后兩輪初期各部門信用彈性疲軟;③信用收縮彈性較大的部門是地方政府和企業。
2.期限結構:①總體來看,信貸周期對信用周期的指示意義下降,本質或是源于政府債以及非標融資對于信貸的替代作用;②前三輪信用周期中,信用擴張起源于短貸,信用收縮后期對應短貸的快速回落,相較于中長貸指標,當下來看,或者短貸在信用周期中指示性更強。
3.區域結構:按照信用分布的區域來看:①后兩輪信用周期中金融資源集中度愈發高,TOP3 省市的社融集中度在40%左右,TOP5 省市基本囊括新增社融的一半;②信貸基本上集中在江蘇、浙江、廣東,三者合計信貸占比占全國的35%左右;③ 欠發達省市對于政府債融資的依賴明顯高于發達省份,例如甘肅、青海、新疆、海南、貴州、新疆等地政府債融資占社融的比例明顯高于北京、廣東、江蘇、浙江。
當前信用特征辨析與下階段判斷
目前的緊信用背后是融資需求疲軟,是“被動的緊”,預計周期內信用脈沖式修復持續,整體情況與第四輪信用周期(2018.04-2021.05)相似,但彈性更弱,反復性更強。
展望未來,在貨幣跨周期和結構性調控思路延續,信用缺乏強主體驅動背景下,信用周期性或持續弱化,下階段政策有望沿著“金融讓利實體”緩慢推動周期從緊信用過渡到寬信用,常見的貨幣政策操作有:降準置換MLF、降低存款利率以及配合使用再貸款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風險提示
1.周期劃分指標不合理:①我們周期指標刻畫同市場有一定區別。其中本文信用周期衡量指標是“(商業銀行總資產/貨幣當局總資產)同比”,并非當下市場常用的社融或者信貸同比指標;②本篇衡量周期時只有“寬”和“緊”兩個概念,缺少過渡期間,例如穩信用階段劃分等。
2.數據統計存在測算偏差:本文多處采用類似于移動平均值以及滾動平均值等處理手段,進而導致會存在數據處理方式不合理導致推斷結果不合理的風險;3.歷史經驗不足以推演當下:本文通過復盤總結了周期經驗和規律,并以此對未來作出推演,但是周期不會簡單重復,或有歷史經驗不足以推演當下結論的風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