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生活 >   >  正文

【熱聞】班主任開發了一門綜合實踐課,不知不覺走上育人方式轉型之路

評論

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仿佛又與這個世界是疏離的。我常常會問新接手的班級學生一個問題:能否記起每天經過的地方所看到的第一棵樹是什么樣子的?能具體描述嗎?幾乎沒有孩子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在多年前我第一次被問及時,也不能清晰回答。我認識到自己和學生似乎都沾染上了“自然缺失癥”。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必須正視學生與自然情感疏離的現狀,重視語文學科人文性所承載的觀察、欣賞等美育功能,開發生活語文資源,引領學生欣賞自然美景。


(相關資料圖)

于是,我在班級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一門博物啟蒙課,旨在通過多種方式喚起小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引導學生從小與自然建立起親密的連接,為學生開辟一條探索周圍世界的新途徑,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共處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課程價值定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課程的價值定位是課程之本。最初設計課程的時候,是想通過課程讓學生的心靈與自然的變幻和諧地律動,從而穿透學生情感的鎧甲,使之柔軟而細膩。在長久的實踐中,我對課程的價值定位也逐漸清晰。

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力。博物啟蒙課作為一門致力于帶領學生感受自然萬物的通識課,帶學生觀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觀察什么,如何觀察,觀察后能有什么發現?都是在不斷推進中逐漸變得豐富。課程之初,我帶著學生觀察校園里熟悉的植物,從一片葉子、一只螞蟻、一滴露珠開始,慢慢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博物啟蒙課就不僅僅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觀察和記錄,而是要善于從所觀察到的自然萬物中發現規律和彼此間的聯系。比如到了四年級,我們會開設“動植物的生存智慧”“動植物之間的共生共棲”等專題,讓學生圍繞這些話題嘗試展開“全局性理解”探究,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觀點后,組織辯論賽,邀請專業人士參與討論,從而提升其思維能力。

促進學生的藝術審美和人格完善。能在最普通不過的生活里發現美好,有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是最重要的美育目標。作為社會角色,人應該是具有豐富情感和獨特審美趣味及審美能力的。如果學生對自然之美無動于衷、冷淡漠視,就無法激起他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無法喚醒他們對自然的保護意識,更無法豐富他們對人生的認識與體驗。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意識到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信。我期待從我的班級里走出去的學生,人人都能形成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觀念,珍惜自然的饋贈,從小就能深刻感受到“自然萬物之間、自然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初步形成理想的生態觀。博物啟蒙課正是從學生身邊熟悉的自然萬物切入,引導學生回到“生活世界”,再通過適當“嵌入”歷史文化、科學人文等背景知識和主題探究,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資源的豐富與有限,為他們開辟一條探索周圍世界的新途徑,喚起他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意識和民族文化自信。

課程實施策略:多力驅動,跨界融通實踐

十余年過去,如今回顧整理時,我驚喜地發現博物啟蒙課就是我和學生以及家長慢慢創造出來的。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在育人方式轉型之路上。

多力驅動與創新實踐。課程實施中我始終重視對“學習共同體”的培育。一方面因為“博物”題材范圍廣,要持續開發課程,離不開家長、老師和學生之間圍繞課程主題常態化和持久性交流;另一方面,在課程實施中,學校給予課程的規定性時間一周只有一節課,倒逼我們將課程實踐向課外延伸,這就更離不開來自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支持與協作。此外,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形成“教師—家長—學生”學習共同體則更有助于學生主體能動性發揮。

基于課程開發的家校協同,不僅逐漸構建起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學習共同體模式,還基于共同的興趣把不同班級的家長、不同屆的家長串聯起來,聚合了更多資源。例如得力家長小米媽媽在社區組織觀察活動時,吸引了社區大小朋友的參與。2016年秋季我接手一個新的二年級班級,發現新班級中有兩對母子參加過小米媽媽組織的戶外觀察課。他們欽佩米媽的大愛與博學,當得知這個米媽是我上一屆博物啟蒙課伙伴時,家長對我和我的課程立刻多了親近感,我也因此有了新的課程伙伴。

基于課程實施而形成的課程團隊,因為有相同的志趣更容易合作。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總會留意挖掘種子家長和種子學生,鼓勵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去做。我也正是通過種子家長和種子學生“盤活”班級人脈資源,形成了穩定的班級內部學習共同體,不僅確保班本課程得以順利實施,還常常會收獲意外驚喜。比如,因為疫情博物啟蒙課程戶外觀察活動受到限制,卻也因此演繹出虛擬學習交流群,就是種子家長的智慧。

跨學科與班級建設融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跨學科、超學段的特點,需要通過錯綜復雜的教育情境和綜合融通的教育方式予以實施。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生長點,博物啟蒙課也不例外。如何把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與家庭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貫通起來,感受到自然萬物與人的生活的息息相關性?我采取的措施是從語文學科學習出發,逐步延展、生長和創造。

因此,在博物啟蒙課開展過程中,在語文學科觀察寫作及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還需要整合科學、美術、勞動等多學科活動。實施中,我充分發揮自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身份的優勢,努力將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與班級建設融合起來,主動凝聚班級科任教師和家長力量,共同設計綜合性課程內容。以自然觀察和自然筆記為起點,在階段性主題單元研究中,將學生課程學習內容融入多學科的綜合融通性活動中,通過班隊主題活動、假期生活主題學習等,融通學科教學和班級建設。

虛擬社群學習與社區互動相結合。博物啟蒙課涉及知識面廣博,而網上資源豐富,尤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虛擬社群學習,更為博物課程實施提供了便利條件。2015年就有學生在博物小組分享中介紹自己在學習資料整理遇到困難時,只要在一些虛擬社群里“求助”,隨時會有“高人”回復。但由于虛擬社群人員的復雜性和不可控等原因,我一般不提倡小學生獨自在虛擬社群里過多交流,而是支持遇到問題先向身邊熟悉的人請教,或者與父母一起在虛擬學習社群里參與某些有價值的話題學習和討論。

與此同時,我推崇以班級、家庭或小組為圓心,將現實中的“熟人”組建成虛擬學習小社群,再逐步向外擴展。因此每個博物小組漸漸聚合了更多班級之外有著共同興趣的成人和孩子,方便常態交流和學習任務落實。各小組在線下自然觀察、博物館參觀等現場學習交流活動基礎上,又自覺衍生出線上分享互動,這樣不僅時間有彈性,也不會因小組成員所處空間位置受限制,更易持續常態落實。尤其是在寒暑假開展各類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會因為各自提供的資源差異性,增加了學生對不同地域歷史、地理、生態及風土人情的豐富認知。

延伸課程意義:推進育人方式變革

博物啟蒙課實施十余年,我最深的感觸是在探索一門綜合實踐課程過程中讓自己所帶的班級凝聚力更強,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在課程推進過程中多了情感交流的通道和媒介,因此帶來的深度對話和深度合作是課程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也在改變著育人方式。

強化實踐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博物啟蒙課不是一門單純讓學生掌握自然知識的生物課或科學課或簡單的生命教育課,而是借由階段性主題探究,創造促進學生積極探尋和交流互動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對世界的連接。

一方面,因為課程期間需要任務分工、交流主題觀點和分享資料,最終形成研究小報告。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溝通與協作,有效增進了班級內部人際間的溝通機會。另一方面,由于課程研究內容及研究形式的豐富性,學生需要走進社會,需要主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也因此增加了與外界聯系的機會,溝通能力自然得到鍛煉和提升。

注重個性化教育,尊重學生發展需求。博物啟蒙課沒有現成的學習輔助教材,本著“從現實出發開展學習”的思路,每學期的課程內容基于本年段學生認知以及興趣關注點,與學生一起構建起單元主題課程內容;同時鼓勵學生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大主題之下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拓展性學習,形成以學生交往需求和興趣點為根本的個性化學習特色。

學生在研究“昆蟲的智慧生活”時,組員在各組的核心主題基礎上可以選擇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昆蟲,之后組內匯總整理出研究報告,在班級內分享。選擇“螞蟻”的同學,自己不僅實地觀察螞蟻,還購買了“螞蟻工坊”與組員一起觀察;有的同學選擇研究蜜蜂,就去荔枝園采訪養蜂人,再上網查閱資料。

按興趣分組,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在最后的交流環節會不斷產生新主題和新思路。在不同班級中實施,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等,尋找對應的課程話題切入點,生發出有特色的小主題,進行個性化學習研究。課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家長和學生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創生出學習的內容和經歷,這也正是博物啟蒙課的魅力所在。

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提升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由于生活在快節奏的城市以及信息化時代,人們都似乎被手機、網絡“綁架”,導致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內部情感交流也變得越來越少。但是虛擬世界無論多么豐富,也無法取代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我作為班主任,有意將促進親子間的創意互動作為博物啟蒙課實施的策略之一。通過布置各類親子互動性博物觀察作業,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到家庭種植、飼養等活動之中,豐富家庭生活和家人間的交流話題。

在后續課程實施中,我有意識引導家長相互協作,由幾個家庭建立合作學習共同體,充分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在帶隊家長指導下帶領孩子共同學習。為家長相互“松綁”的同時,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得到提升。

回顧十余年的探索經歷,我發現育人觀念和方式得到了升華,對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否更好地發揮綜合實踐課程的育人職能,離不開班主任綜合素養的提升和個人領導力的修煉,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博物啟蒙課也成為班主任專業素養有效提升的一個方向和途徑。通過開發這樣的綜合實踐課程,我走出了“象牙塔”,打通了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博物啟蒙課成為學生生命長河里一段獨特的生命旅程,成為教師、家長之間一條深度交往、相互學習的聯結通道。

本文系廣東省深圳市“十四五”規劃成果培育類課題“新時代‘四尊四力’情感性班集體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cgpy21042)研究成果

〔王懷玉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第二實驗學校〕

《人民教育》2023年第9期,原題為《在綜合實踐課程開發中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