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 > 生活 >   >  正文

名不副實的種家將:戰果寥寥,怎能稱得上“名將”?

評論

名不副實的種家將:戰果寥寥,怎能稱得上“名將”?

全文共3378字 | 閱讀需8分鐘

作者:燕趙節度使?/?編輯:冷小軍

宋朝從建國伊始就面臨異族政權的侵擾,而且北宋、南宋都亡于異族。


(資料圖片)

但在反抗異族侵擾的戰爭中,北宋涌現出了許多將領,甚至形成了世代相襲的“將門”,如廣為人知的楊家將,還有與北宋相始終的折家將。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另一個將門世家——種家將。

楊家將

種家將是宋朝的軍官家族,父子孫三代七人從軍,前仆后繼,滿門忠烈,尤其是在與西夏的戰斗中屢立戰功,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從種世衡在仁宗朝(1041年)防御西夏開始,到欽宗朝靖康之變前(1126年)種師中戰死沙場為止,三代人為北宋流血犧牲八十多年。

無論是當世還是后世,提起種家將總是稱之為“名將”。?但縱觀種家將的戰績,很難稱得上是“名將”。

種家將前兩代人主要戰績是在與西夏作戰,而他們無論是作戰范圍還是戰斗規模以及戰果來說,都非常有限。不客氣地說,這些北宋的“名將”都是在宋夏邊境的幾座城之間打來打去,今日夏軍攻陷此城,明天又被宋軍收復,后天夏軍再來進攻。如此反復。

甚至有時候不是城池,而是幾個堡或寨,實在令人無語。

種家將第三代種師中和種師道曾伐遼抗金,但并沒有什么戰績。

影視劇中的宋軍

漢家將領的最高榮譽當屬“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這樣彪炳日月的赫赫武功,即使達不到也要掃平割據或者一統中原的輝煌戰績。顯然宋朝中后期的將領都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

下面我們分別說說種家將三代。?

種世衡

種世衡是種家將的開創者。

康定元年(1040年),鄜州(今陜西延安富縣)判官種世衡奉命在延安東北建城。西夏兵不時前來騷擾。種世衡一邊派兵抵御,一邊筑城。不久筑城完成,取名青澗城。

影視劇中的西夏軍

為了守住青澗城,種世衡在此實行軍屯,讓士兵平時為農,戰時為兵,開辟良田兩千頃,解決了當地駐軍的吃飯問題。

青澗城靠近邊境,西夏人時常來侵擾,為了增強抵抗力量,種世衡實行全民皆兵的政策,令城中男女老少練習射箭。種世衡善待士卒,如果士卒染病他就會派兒子前往照料,所以很得軍心,人人愿為他效死力。

種世衡交好橫山以南的羌族部落,羌人部落多次奉他之命攻打西夏營寨,每次都有斬獲。

西夏

慶歷二年(1042年)種世衡知環州(今甘肅環縣)。宋將葛懷敏率軍在定川砦被夏軍包圍,宋將都不敢出兵救援,唯獨種世衡率領宋兵和數千羌兵奔赴戰場。夏兵聽到消息,立即撤退。此后數年夏軍不敢侵犯環州地界。

種世衡與西夏斗智斗勇,用反間計令李元昊除掉鎮守橫山的大將野力兄弟,令西夏實力大損。

在范仲淹奏請朝廷獎賞的邊將名單中,種世衡和狄青名列第一等。慶歷四年,抱病在身的種世衡奉命修建細腰城,操勞過度,在筑城成后病逝。

狄青,非寫實畫作

種世衡的戰功,無外乎修筑了兩座城,團結羌人部落,除了零星襲擾西夏城寨之外,只有救援葛懷敏而且還未發生戰斗。

種諤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其中長子種古、次子種診、五子種諤最有名,號稱“關中三種”。幼子種誼被稱為常勝將軍。此四人中,以種諤戰功最大。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種諤鎮守青澗城。距離青澗城不遠的綏州(今陜西省綏德縣)黨項人內部發生矛盾。種諤不等朝廷詔書下達便率軍奇襲,一舉收復綏州。

影視劇中的宋軍

夏軍來攻城,種諤據城而守,同時派兵出擊,大敗西夏。擊退夏兵后,種諤大修城池,綏州成為宋遼邊境的一座重鎮。不料打了勝仗的種諤非但沒有受到封賞,反而被上司彈劾而貶官四級。直到次年有人為種諤辯護才復官。?

熙寧三年(1070年)種諤與西夏爭奪橫山地區,攻打要地啰兀城。種諤統兵兩萬攻打啰兀城,輕易擊敗西夏守軍,大修堡寨拱衛。但西夏得到契丹援軍后大舉反擊,種諤兵微將寡無法抵御,各城寨相繼失陷,連啰兀城也被迫放棄。種諤也因失地再次被罰。

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內亂。宋神宗趁機發動五路伐夏大戰,種諤一路大軍連戰連捷。西夏采取誘敵深入之計,堅壁清野。不久宋軍糧草斷絕,在此時天將大雪,宋軍凍餓而死十之二三,紛紛潰逃。種諤無奈撤軍。

打仗就是打后勤,后勤到哪里戰斗力才能到哪里。沒有后勤就是去送人頭。當然五路伐夏的失敗,主要責任不在種諤,但后勤不繼卻依然向前行軍卻是他的失誤。

宋廷為了雪恥,準備再戰。種諤建議攻取橫山,先在銀州(陜西米脂西北,榆林河與無定河交匯處)筑城。但徐禧為了與種諤爭功,主張修筑永樂城(陜西米脂橫山附近)。永樂城一帶易攻難守,種諤強烈反對。

徐禧留下種諤守延州,親率大軍去筑城。西夏立即派出舉國精銳攻打永樂城,徐禧不聽部下勸告,結果全軍覆沒,士兵役夫死亡達20多萬。

種諤憎惡徐禧,拒不發兵救援。事后宋神宗希望種諤立功后效,并未對其處罰。次年種諤病死。當時主和派非議種諤“種諤不死,邊事不止”。

與其父種世衡善待士卒不同,種諤生性殘忍,動輒處斬部下。種諤的戰績有勝有敗,所筑之城有得有失,甚至有坐視同僚敗死而不去救援的劣跡,心胸狹窄,不顧大局,難以稱得上是“名將”。

種師道與種師中

種世衡的孫輩中以種師道、種師中最有名,他們是種世衡第七子種記的兒子。

種師道鎮守西北,率軍修筑席葦城,西夏人趕來騷擾。種師道一邊在正面擺兵布陣做出要與敵人對抗的陣勢,一邊派兵繞道敵人背后發起襲擊。夏軍大敗而逃,種師道順利完成了筑城任務。

影視劇中的西夏軍

和種諤一樣,種師道生性殘忍。

宋廷命令種師道攻打臧底城(今陜西志丹縣西北),限令十天必須攻克。但敵軍守備森嚴,宋軍一連攻打了好幾天都毫無進展。?

一個小校坐在胡床上休息,結果被種師道斬首示眾。種師道對眾軍說,如果今日不能攻克此城,都要斬首。宋軍將士害怕,鼓噪登城,終于攻下臧底城。雖然說慈不掌兵,但種師道動輒處斬將士,殺人立威,不是名將之風。

影視劇中的西夏軍

不過種師道非常有戰略眼光。

北宋末年,童貫聯金伐遼,種師道勸阻不要趁火打劫。但童貫不聽。宋軍抵達白溝,童貫說此行是來招降遼軍,宋軍不準持有兵器。結果遼軍進攻宋軍,唯有種師道提前給部下分發大棍防身,宋軍才不至于大敗。

遼國派出使者求和,種師道勸說童貫退兵,童貫卻彈劾種師道,令其迫致仕退休。不久,宋軍在盧溝被遼軍哀兵擊敗,損失慘重,數十年積攢的輜重全部丟失。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包圍開封。種師道率軍急速增援。他一面大張旗鼓聲稱自己率領百萬大軍勤王,一面派出20名輕騎兵快速前往京城報信。

金兵見到這20名騎兵后以為西軍到了,立即嚇得倉皇撤走,把軍營北移。東京城中軍民士氣大振。宋欽宗詢問種師道退敵之策。種師道說金軍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等到各地勤王軍到來后,一鼓作氣消滅金軍。

當時宋欽宗認為應該立即出兵消滅金軍,另一個將門姚家的將領姚平為了爭功,也極力要求立即出兵。由于投降派的告密,金兵設下埋伏大敗宋兵。

金兵在滿足了宋廷給地賠款的要求后撤軍,種師道建議趁金兵渡河時追擊,遭到拒絕。種師道哀嘆:“異日必為國患!” 不久憤懣而終。是年八月,金兵去而復來,攻破開封,史稱“靖康之變”。

女真重騎兵

種師中是種師道的弟弟。他自幼長于西北軍中,但史書中并未記載他有何戰績。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分兩路南下,宋廷急令種師中率西軍救援太原。

當時其他宋軍沒有趕到,種師中為了避免孤軍深入,率部停留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下令種師中立即進軍解圍,種師中無奈,只好留下輜重糧草、犒賞之物,輕裝出發。

在距離太原百余里的榆次,種師中部與金兵主力相遇,宋軍拼死作戰卻始終等不到其他的宋軍接應。宋軍又累又餓相繼敗逃。種師中率領中軍死戰不退,但因為沒有帶來犒賞之物,拼死作戰的士兵十分氣憤,紛紛逃散。

影視劇中的種師中

最后種師中身邊僅剩下一百多人,全部戰死沙場。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奉行“以文馭武”的政策,武將在這個時代備受朝廷猜忌,種家將雖然三代人奮戰在沙場,但因為各種原因始終無法立下大功勞。甚至有時候文官上司打壓或者朝廷的掣肘,是他們扼腕嘆息無法立下功勛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種師道、種師中二人。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假如種家將出現在趙匡胤時代,肯定會受到重用,立下不朽功勛,彪炳史冊。

宋太祖趙匡胤

只可惜他們生不逢時,以至于在戰場上即使奮勇殺敵,所取得的戰績也并不顯著,甚至他們的正確建議都被否決而無法立功。沒有戰績,所以說不能稱之為名將。

如果對種家將進行評論,把他們稱為“世家宿將”或者“良將”更為合適一些。南宋大臣王稽忠說:“臣每念國朝罕有世家;惟將家子能世其家,有曹彬之子瑋,種世衡之子諤,諤之子師道,皆世為良將。”

雖然不是名將,但種家將奮勇殺敵救國救民的精神是值得頌揚的。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