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強信心 起好步 開新局】
近期,新疆農業科學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與新疆金種農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轉讓該團隊選育的加工番茄新品種4個、新品系6個,轉讓總金額495萬元。這是新疆農科院生物育種創新團隊構建商業化育種模式的一次成功嘗試。
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介紹,此次轉讓的10個加工番茄新品種(品系)是針對我區加工番茄產業需求,利用多種方式培育出的優質、高產、耐逆、抗病、早中晚熟搭配、耐貯運適宜機械采收的加工番茄專用品種,可顯著提升我區加工番茄種子自給率和產業競爭力。其中,新紅49號是該團隊選育的晚熟適宜機械采收品種,突出特點是晚熟、高產、田間耐貯運性優良、田間爛果率低,適宜延遲機械采收,可延長企業的原料加工周期,深受企業和農戶歡迎,已成為全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加工番茄自主選育品種。
3月30日,新疆農業科學院加工番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加工番茄的品種選育工作。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劉毅 攝
這些新品種除了具備多項滿足生產加工需求的優質特性外,其選育技術也更加先進。楊濤說,此次轉讓的新品種(品系)在常規育種技術基礎上,借助現代生物育種技術,聚合創制高固形物、高紅素、耐貯運新種質,采用雜種優勢育種技術,大幅縮短了選育周期,提高了品種特質選擇的針對性。
“常規技術選育一個品種最快需要4—6年,如今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有望在1年內完成,一些品種特性可以有選擇有針對地進行培育。”楊濤說,近年來,研究團隊使用生物信息學預測、多組學分析、基因編輯、單倍體培養以及全基因組選擇等現代生物技術,實現了分子水平的設計性育種,逐步建立起多性狀同步改良的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可更好地滿足市場對加工番茄品種更新換代的需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