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  正文

別了,新冠 藥

評論

近期,一款藥物停產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關注。


(資料圖片)

3月24日,騰盛博藥在2022年報中宣布,公司已作出決定結束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項目,并已停止生產工作以將資源重新轉向核心項目。

出生死亡,世間常情。一款藥物從上市到停產,也只是時間問題。

只不過因為2件事,這款藥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一是該藥物是“首款”國產自主研發新冠藥物,也是至今為止,唯一獲批的自主知識產權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充滿著榮譽和自豪;

二是在擁有如此光環的情況下,這款投入超過2億美元(約合13.8億人民幣)研發的藥物,最終卻只換回5000萬人民幣出頭的收入。

這對中國醫藥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1、夭折

2020年新冠暴發后,全球醫藥研發全面轉向,有點體量和實力的醫藥企業齊齊轉向新冠疫苗和藥物。

其中就包括騰盛博藥。

2018年,一群曾經在吉利德、GSK、默沙東、阿斯利康任職的醫學精英,拿著2.6億美元巨款,回國創辦了騰盛博藥。

盡管他們宣傳創始團隊有著豐富的研發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實力,但還是能從其通稿中看出,他們最初的商業目標,還是把4款美國藥物引進中國獨家運營。而在之后的宣傳中,他們的商業化項目也多半是引進了某些國外藥物。

但是在疫情暴發后,騰盛博藥迅速反應過來,宣布與清華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成立合資公司騰盛華創,投入對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發中。

利用清華大學和深圳三院團隊從康復患者血型中成功分離出的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僅僅用了20個月,騰盛華創就完成了“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的開發。

只需要1次注射,不僅讓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0%,而且無論病程早期還是晚期使用都有顯著效果。

極佳的成效,讓其在2021年12月8日獲得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準,并在“首款國產新冠藥”的宣傳下一夜成名,一度是市場上最明星產品。

2022年3月,新冠診療指南第九版發布,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赫然在列。

2022年7月,騰盛博藥官網宣布,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在我國商業化上市。當時負責人曾相當自信地宣稱,公司前后投入了超過2億美元研發該藥物,以確保其研發和商業化順利進行。

結果在短短8個月后,這款藥物就停產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新冠藥停產,主要原因就是疫情已經“過去”了。

畢竟目前每天新增陽性病例不到4000例,在不少人已經感染過的情況下,這4000例傳播開并且對人民生活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這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屬于中和抗體藥物,最簡單的理解,其原理是瞄準病毒的具體部位(S蛋白),引導免疫系統直接“殺死”病毒。中和抗體藥物的優勢很直觀,就是直接、穩定、針對性強、副作用小。

然而,如果遇上變異性強的病毒,這種“針對性強”的優點立刻就變成了缺點。

恰巧,新冠病毒就是這種變異性極強的病毒。

按照時間線來看,騰盛博藥剛剛投入研究的時候,全球流行的還是新冠原始毒株,但是等它商業化上市的時候,人類已經進入了奧密克戎圍城的時代。

在這之間,全世界早就經歷了阿爾法(Alpha)、貝塔(Beta)、伽瑪(Gamma)、德爾塔(Delta)4次病毒大變異。

藥還是那個藥,病毒早就不是那個病毒了。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全世界中和抗體藥物的命運都差不多。當初懂王用的卡斯瑞韋單抗/依米得韋單抗組合,2020年11月批準緊急使用,也在奧密克戎出現后,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移出了新冠治療指南。

同樣命運的還有君實生物和禮來合作研發的埃特司韋單抗及巴尼韋單抗聯合藥物。

最后,騰盛博藥在公告中表示,預計未來無論在中國或美國以及其他地區,都不會再從該聯合療法中產生可觀收入。而截至停產,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給騰盛博藥帶來的總收入,只有約5160萬元。

相較而言,新冠藥物的另一條道路——小分子藥物,似乎已經贏得了競爭,其中代表就是輝瑞的Paxlovid。

小分子藥物不能直接殺死病毒,只是作用于病毒復制過程中的一些蛋白,這些位點更保守,不容易突變。

今年年初發表在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研究“抗病毒藥物對奧密克戎亞種BQ.1.1和XBB的療效”顯示,中和抗體對于奧密克戎變種基本已經失去效果,而Paxlovid、莫諾拉韋和瑞德西韋對變異毒株的療效基本和奧密克戎原始毒株一致。

這也使得Paxlovid依然在今年一季度為輝瑞斂財15億美元。

“xx藥為什么這么貴”曾經是輿論熱議的話題,普遍的解釋是,新藥研發風險巨大,需要等量的收益來彌補,這點在新冠藥物上展露無遺。輸家顆粒無收,贏家缽滿盆滿。

當然,這個“贏”只是相對的,隨著大環境里疫情高峰過去,整個市場都處于萎縮狀態。

除了Paxlovid外,其他不少小分子藥物也日益艱難,像是國產阿茲夫定原料藥已經處于停產狀態;前幾天眾生睿創耗資6億研發的來瑞特韋片終于獲批上市,結果在資本市場上反響慘淡,股價當天收跌1.17%,再沒有曾經的熱鬧。

新冠疫情的造富大門已經徹底關上。

新的財富密碼亟待發現。

2、爆發

新冠病毒雖然已經隱沒,但它在血液里走了一圈,給中國醫藥產業留下了全新的基因。

根據食藥監總局的數據,自建國以來,中國已有的藥品批準文號總數達18.9萬個,然而,其中95%以上是仿制藥。

這是可以理解的。一個新藥從最初發現先導化合物到最終上市,要經歷一段很漫長的過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資料,國際上研發一種新藥的成本已經超過10億美元,研發周期超過了10年。

在全行業技術落后的情況下,花這么多錢、這么多時間,去和有著百年技術和資金積累的國際巨頭拼技術,不劃算。

然而在疫情當中,情況以驚人的速度發生了轉變。

去年5月,全球醫藥智庫信息平臺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發布了《2022醫藥研發趨勢年度分析白皮書》。

白皮書顯示,2022年全球藥物研發管線(指正在研發階段,還未上市的藥物)已達到20109個,管線規模首次突破2萬大關;較2021年同期增長8.22%,新增品種數達1527種,增長率為2021年增長速率的2倍(2021年增長率為4.76%),遠高于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6.25%,達到了5年來的高峰。

其中最亮眼的數據是,中國醫藥企業,正以飛快的速度追趕創新藥領域的前沿玩家。

白皮書根據研發管線規模評選出了全球Top 25的醫藥公司。

而在過去1年,這些全球頂尖的藥企中,一半以上(14家)都出現了研發管線規模縮小的情況,其他幾家也只是小幅增長。

唯獨幾家中國藥企讓人眼前一亮。

恒瑞醫藥的管線規模增長了71.2%,從52種增加至89種;復星醫藥管線規模更是擴張了127%,從30種增長至68種。

這使得兩大藥企在過往1年里排名飛升,恒瑞從去年第37名飆升至第16名,復星則從2021年的第66位上升43個名次,位列第22名。

還有一家中國藥企——百濟神州雖然不在榜單之內,但其實已經也已經來到第26位,離進榜只一步之遙。

此外,據白皮書,截至2022年初,中國藥品研發數量占全球的20.8%,在全球中僅次于美國。

僅用了過去1年,中國醫藥研發公司在全球醫藥研發公司中的占比就從9%躍升至12%,增幅達43.3%,由522家增至792家。

雖然美國仍然處于主宰地位,新藥研發活動占全球的53.4%,但中國已躍居第2,占到20.8%。

中國的醫藥研發已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當然,從質量上看,中國醫藥企業的創新藥研發還有待提升。

創新藥又分成首創新藥(first-in-class)和“我也有”(me-too)藥物,前者是指在機制、原理上完全創新的藥物,甚至是治療某種疾病的第一款藥物;后者則是在首創藥物基礎上進行微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

從效果上,first-in-class和me-too藥物或許沒有本質的區別,但這背后是一整套基礎研究、藥物發現、技術轉化、臨床測試系統的差距。

誰能研發first-in-class藥物,誰就能以最快速度把握醫藥前沿領域的變化,用新藥占領市場,而me-too藥物往往要陷入高度同質化的競爭,也就是內卷當中。

去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了30個品規的創新藥上市,其中只有5個品規屬于首創新藥,其他的絕大多數,都還是me-too。

并且在扣除掉其中1款中藥,以及1款拜耳的新藥,真正由中國企業研發的首創新藥只有3款。相比之下,美國藥監局每年批準的新藥中,有30-40%是首創新藥。

當然,這比2010-2020年間,整整10年只有3款首創新藥上市的局面,還是進步了不少。

這或許是受了疫情的刺激,畢竟那些有著強大創新能力的老牌藥企,通過搶先研發疫苗和藥物,早已在疫情中發了大財。

作為典型的創新藥,在疫情高峰期的1月,一盒原價2300元的國行正版Paxlovid的價格,在地下被黑市商人們炒到了12000元的高價。整個2022年,Paxlovid給輝瑞貢獻了220億美元營收。

而國內雖然有5家企業獲得MPP授權生產,但只能向95個中低收入國家供應,在邊緣市場打價格戰,對自己所在的肥沃土地,卻依然是一點都不能插足。

而同樣原理的國產新冠藥物,基本上要等到2023年才上市,比Paxlovid獲批晚了1年多。

政府的鼎力扶持,更是創新藥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以2015年“722事件”為標志的藥品審批改革,是中國創新藥這輪大發展的起點。

2015年7月,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印發《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掀起臨床藥物試驗數據的打假風暴。最終,1622個臨床試驗注冊申請項目約80%主動撤回,30個被拒,11家機構被立案調查,相關人士移交公安。

這輪打假給中國創新藥審批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徹底推動改變了中國醫藥市場環境。此后,中國創新藥發展一路提速。

2020年新修訂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頒布,明確建立藥品加快上市注冊制度,支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

2012年,我國創新藥遞交NDA到獲批上市的時間平均為927.4天,而2022年這一時間已經縮短至485.7天,新藥審批速度也呈現出加快的趨勢。

在醫保制度改革方面,創新藥逐漸成為醫保談判的主流。在目前開展的5次國家藥品集中談判中,出現明顯的上市新藥比例增多的趨勢。17、18、19年談判品種銷售額的增長,也體現了醫保對于創新藥上市銷售的助力。

2021年7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給me-too藥物戴上了一層緊箍咒,沒有實質性臨床獲益的“me-too”藥物,上市的難度急劇增加。

去年底,藥品審評中心又發布了公開征求《新藥獲益-風險評估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對創新藥的獲益/風險指標提供了非常詳盡的指導,再度加碼me-too藥物的監管。

從各個領域的操作看,中國官方對醫藥創新的認知和監管方式,正越來越向發達國家靠攏。

宏觀上,2022年1月發布的《“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又對醫藥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比如在發展目標上,《十四五規劃》要求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創新產品新增銷售占全行業營業收入增量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前瞻產業研究院研判,全球醫藥行業未來將有五大發展趨勢,其中大部分和創新藥物有關。中國醫藥研發作為一股蓬勃的力量正脫穎而出,有意愿也有實力參與這場競逐。

不過,長久以來一些中國藥企存在缺乏源頭創新和研發基礎設施薄弱等關鍵性問題,中國醫藥創新研發仍任重道遠。

尤其在藥品集中采購、創新藥醫保談判等醫藥改革政策倒逼下,中國藥企仍舊需要不斷創新轉型;以及在國內市場有限,藥物靶點研發扎堆下,中國創新藥還需不斷與國際接軌,尋求差異化,走出去尋求更大市場。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區域產業對標研究、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年報:? 2022年全球藥品和器械獲批報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

【2】《從醫藥工業《十四五規劃》看中國醫藥工業發展新趨勢》,大成律師事務所

【3】《新政來襲!"me-too"藥物面臨進一步出清》,公眾號“醫藥投資部落”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