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日食20日午后上演
4月20日,天空將上演今年首次日食。本次日食較為特殊,屬于日全環食,在食帶內,日食開始和結束時,可看到環食;中間過程部分時段可看到全食。本次食帶掃過印度洋、大洋洲,在太平洋結束,北京時間中午12點半左右,我國海南、廣東、福建、臺灣等極少數地區可見食分極小的日偏食。
(相關資料圖)
兩名俄羅斯宇航員完成太空行走任務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19日宣布,國際空間站第69長期考察組的兩名俄羅斯宇航員當天順利完成太空行走任務。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通報消息,莫斯科時間19日12時35分,在完成太空行走任務后,宇航員謝爾蓋·普羅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關閉了“探索”號小型實驗艙的出艙門。
教育部公布本科新增專業,包括孤獨癥兒童教育等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發布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年度各高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1641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176個,其中國家控制布點專業150個,新專業21種、26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62個;高校申請撤銷專業925個。本次備案、審批和調整的專業,將列入相關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計劃。
“新一代全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4月18日下午,“新一代全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中心”揭牌。該創新中心是北航“雙一流”二期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國內高校中首個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平臺。該創新中心的“先進飛行器全數字化多學科設計子平臺”位于北航沙河校區,占地700余平方米,一期投資近2000萬元。目前,該創新中心已建成體系級、平臺級、部件級三層次結合,數字化軟件與硬件環境相融合,涵蓋協同設計區、飛行模擬器區、CAVE虛擬現實區、綜合決策大廳等多個功能區域,集飛行器設計、實驗、驗證、仿真、對抗等一體的飛行器綜合化數字實驗平臺。
湖南雙創大賽首設“科技+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業賽”
4月19日,從2023年湖南省創新創業大賽新聞發布會獲悉,以“創新創業,圓夢湖南”為主題的全省性創新創業賽事日前啟動。大賽首次設立“科技+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業賽”,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社會投資對接平臺,促進大學生高水平創新創業。
北京延慶區無人機科技創新園啟用
4月19日,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科技創新園1號廠房正式交付使用,標志著無人機科技創新園正式啟用,園內其余7棟廠房也將于今年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本次活動也是北京延慶區貫徹落實“1+4+1”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一環,延慶無人機產業發展邁入新階段,產業發展部署格局實現新突破,無人機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突破!地下工程技術人員將用上國產自主軟件HazE
將突水突泥災變機理與演化過程的科學認知融入模型開發、算法創新與軟件研發中,這是我國自主開發的災變分析軟件“HazE”的特色之一。4月15日,在第六屆連續-非連續數值分析方法及應用學術研討會上,由山東大學自主研發的這款軟件對外發布。據了解,HazE災變分析軟件可為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相關科研與技術人員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可用于巖體特定物理力學行為的有效分析、預測及評價,在規劃工程建設、指導災害防控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航天科工突破高速通信技術 將助力6G發展
4月19日從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獲悉,該所近日在京完成國內首次太赫茲軌道角動量的實時無線傳輸通信實驗,此項突破將為我國6G通信技術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撐。據悉,此次實驗利用高精度螺旋相位板天線在110GHz頻段實現4種不同波束模態,通過4模態合成在10GHz的傳輸帶寬上完成100Gbps無線實時傳輸,最大限度提升了帶寬利用率。
我國科研團隊提取出近乎完美的量子糾纏
4月19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李霖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光子學》雜志在線發表。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光量子糾纏過濾器,可用于保護量子糾纏態,并確定性地濾除噪聲光子態。課題組利用該過濾器,從極低保真度的輸入態中提取出近乎完美的量子糾纏。
石墨烯制成迄今最薄心臟植入物
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志上的論文,美國西北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由石墨烯制成的迄今最薄的心臟植入物。這種新的石墨烯植入物在外觀上類似于一次性文身貼,厚度不及一根發絲,但仍能像傳統心臟起搏器一樣發揮作用。與目前的起搏器和植入式除顫器不同,這種新設備可與心臟柔和地融合在一起,同時檢測和治療心律失常。它薄而柔韌,貼合心臟的細微輪廓,也有足夠的彈性和強度,能承受心臟的跳動。
兩億年前的主龍型家族再添新成員
1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通過研究以往在貴州采集的化石,該所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主龍型家族新成員——隱秘細頸龍。它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海洋中,脖子細長,以吃魚為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解剖學記錄》。
新方法可精確控制蛋白質激活過程
據4月17日發表在《自然·化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使用短暫的閃光將經過化學修飾的蛋白質片段連接在一起,形成功能性整體。這種名為光激活SpyLigation的新方法可打開通常關閉的蛋白質,讓研究人員能夠更詳細地研究和控制它們。這項技術在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和了解人體如何運作方面具有潛在用途。
首個可變形納米級電子設備制成,有望改變量子科學研究方式
一般而言,智能手機等設備內的納米電子部件是堅固的靜態設備,一旦被設計和制造出來,就無法變形。但美國物理學家報告稱,他們研制出了一種新的納米設備,即使以固態形式存在,也可“變身”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這一成果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電子設備的性質,以及原子級量子材料的研究方式。相關論文刊發于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
黑頭發變白的原因找到了,關鍵發現或能逆轉這一過程
在哺乳動物體內,黑色素干細胞(the melanocyte stem cell,McSC)可能會比其他干細胞更早失效,進而導致毛發變白。據《自然》新聞消息,近期,在一篇發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科學家對小鼠毛囊中的McSC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觀察,發現它們有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能在毛囊中上下移動。此前的研究發現,很多間充質干細胞遵循同樣的模式。
新冠感染后患糖尿病風險增加
近日,一項發表于《JAMA網絡開放獲取》(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與更高的糖尿病風險有關。此前就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這些研究要么規模相對較小,要么僅限于特定人群。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控制運動的潛在新網絡
運動皮層是產生信號指導身體運動的腦區,一直被認為是各特定區域的“地圖”,負責啟動身體特定區域的運動。此前有科學家將這個區域闡釋為一個所謂的“皮質小人”(homunculus,意為縮小版的完整人體)。但后續研究對“皮質小人”模型提出了質疑。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控制運動的人類腦區可能由兩個十分不同的系統組成。
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公示
按照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經濟信息化局《關于開展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的通知》(京科協發〔2023〕11號)要求,經過廣泛動員、層層推薦、資格審核、專家遴選等程序,確定劉嘉麒、王擁軍、楊伯鋼等10人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并作為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選人。
省部共建高校,全重實驗室+1
據山東農業大學官網消息,4月17日,山東農業大學與德州市人民政府、齊河縣人民政府共建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小麥產業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德州舉行。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小麥產業研究院落戶德州,是推動“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希望充分發揮政、校、研“三位一體”優質資源集成優勢,在政策研究、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為德州乃至全省、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德州將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共同把實驗室、研究院打造成立足德州、引領山東、輻射全國的一流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