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三號G星首套圖發布!
【資料圖】
5月15日,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星(降水星)首套圖正式對外發布。此次發布的風云三號G星上配備的六大載荷的監測圖像,展示了不同層次降水的三維立體結構,有利于更好地監測和預報災害性降水系統。
世衛組織: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
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項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以此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根據世衛組織官網于15日發布的消息,世衛組織提出的上述建議基于對現有證據得出的結論。證據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劑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體脂沒有任何長期益處。該綜述的結果還表明,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例如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
ChatGPT之父:需要建立一個AI監管機構
當AI監管成為全球越來越受關注的焦點議題之時,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在最新的訪談中表示,可以建立一個類似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AI機構,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對極其強大的AI訓練系統的全球監管機構中來。
超1500億!科研機構和大學亮出成果轉化成績單
5月1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中關村論壇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在回應國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如何的問題時,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表示,2022年的數據表明,3000多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完成了1500余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額,2022年的數據比2021年增加了超20%,這表明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進一步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華裔數學家陶哲軒領導白宮生成式AI工作組
5月13日,華裔數學家、菲爾茨獎獲得者陶哲軒公布消息,他和物理學家勞拉·格林(Laura Greene)共同領導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組。該小組將于當地時間5月19日在PCAST會議期間舉行公開會議,AlphaGo之父、DeepMind創始人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及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等將在會上演講。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數據空間研究院揭牌
首屆數據空間大會5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開。會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數據空間研究院揭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數據空間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發起成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數據空間領域的大型新型研發機構,致力于引領網絡空間安全和數據要素創新技術前沿和創新方向,凝聚一批海內外領軍科學家團隊,匯聚相關行業大數據,開展數據空間基礎理論、體系架構、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相關能力建設。
鐘南山:全國大概有85%的人感染過新冠病毒
5月15日下午,在來瑞特韋上市后臨床研究啟動儀式上,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目前在廣州流行的主流新冠病毒株是XBB1.9.1。根據目前廣州市發熱門診的數據,在接受檢測的發熱病人里,有20%-25%是新冠病毒感染者。鐘南山介紹,無論有癥狀還是沒有癥狀,如果體內新冠病毒對應的抗體增高,就說明人體曾被感染過。從這個角度看,根據測定,全國大概有85%的人感染過新冠病毒,約有11億至12億人。
我國首船跨境人民幣結算液化天然氣完成接卸
5月16日,從中國海油獲悉,經過26.5小時的現場作業,來自海合會國家阿聯酋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馬爾文”輪順利在中國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完成接卸。這船貨物是我國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標志著我國在油氣貿易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探索邁出實質性一步。
新型軟體機器人在顱骨內監控大腦活動
一個軟體機器人通過顱骨上的一個小洞插入,可以在大腦表面部署6條充滿傳感器的腿。這種軟體機器人的一個版本已經成功地在一只微型豬身上進行了測試,未來可能會擴大規模進行人體測試。5月10日,相關論文發表于《科學-機器人》。
想吃魚嗎?未來也許可以3D打印
日前,由浙江大學宣布,浙大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徐恩波通過構建生魚塊數字化結構模型,打印支架模擬天然魚肌肉組織。魚肉在3D支架中的生長,當然這個3D打印材料的制作也非易事,研究團隊通過調整配方,降低打印溫度,并找到能將成肌細胞牢牢抓住的可食用膠體材料,才實現了仿生生長。后續浙大團隊通過注入脂肪細胞,便可組裝成一塊組織狀的細胞培養魚肉。相關成果刊于《npj-食品科學》上。
科學家發現約4.5億年前的海洋“明星動物”
板足鱟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節肢動物,是現代蛛形綱的近親。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稱為海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在研究員張海春和王博指導下,與研究員張元動課題組等合作,報道了來自浙江奧陶紀末安吉生物群的一個板足鱟新屬新種——安吉古鱟(Archopterus anjiensisgen. et sp. nov.)。研究揭示了早期板足鱟的鮮為人知的形態和結構特征。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學術期刊《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
智能“手套”可增強虛擬現實觸覺
據英國《新科學家》14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明出一款智能“手套”,可通過向佩戴者手掌中的神經發送電信號,讓佩戴者感覺自己在虛擬現實(VR)中抓住物體。
保持饑餓感足以延緩衰老
從低碳水化合物到間歇性禁食,從手術到減肥神藥,許多人似乎為了減肥而絞盡腦汁。雖然人們早就知道,限制食物攝入量可減緩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動物的衰老,但據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雜志的最新論文,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表明,可能饑餓感本身就足以減緩衰老。
磁控仿魚微型機器人實現復雜運動的高效學習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的徐升和徐天添研究團隊合作,提出了一套針對微型仿魚磁驅動機器人的復雜運動學習控制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寬度學習網絡訓練獲得了可控磁場變化與仿魚機器人多種動作基元之間的關系規律,實現了仿魚機器人的復雜運動,并且本方法無需復雜調參,具有優異魯棒穩定性,保障了運動過程不受外界擾動影響。該成果發表于智能控制領域權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港中大等研發新演算法預測糖尿病患者腎臟功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和美國一間生物醫學研究院成功研發的一項可以預測糖尿病患者腎臟功能的新演算法,15日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據了解,中大和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利比斯生物醫學研究院(Sanford Burnham Prebys)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的這種演算法,可有效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會否患上腎臟疾病,讓醫生可幫助2型糖尿病患者預防及更好地管理腎臟疾病。
哈工程研發新型納米片 無毒清除癌細胞更精準
哈爾濱工程大學15日消息,該校材化學院蓋世麗教授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精準、高效的“壓電催化”抗癌治療新機制,團隊研制的BiO2-x納米片首次應用于癌癥的壓電催化治療、酶催化治療和聲熱治療的協同作用。與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的治療方法相比,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以更穩定和高效的氧化還原反應結果的動態控制,為壓電材料靶向腫瘤治療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國唯一!中南大學,獲批重點實驗室
5月14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臺評定結果,中南大學申報的“國家能源金屬資源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臺的布局是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國家能源領域科技進步的重要舉措。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