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果有一個可以“復刻”自己的機會,你要把握住嗎?
近日有家公司公布的消息讓這一切都有了實現的可能。
(資料圖)
5月16日,人工智能公司——小冰公司宣布啟動“GPT克隆人計劃”,首批征集300人,將根據他們提供的3—5分鐘視頻和個人社交網絡數據,打造源于其本人性格、技能、聲音和外貌的AI克隆人。
“克隆人”采用大語言模型、神經網絡渲染和超級自然語音技術生成,不僅能夠與本人保持高度的相似度和一致性,還能夠具有獨立的思維和創造力,展現出不同于本人的可能性。
參與GPT克隆人計劃非常簡單,在“AI小冰”公眾號發送信息報名即可。報名成功后,小冰公司將對數據進行審核和處理,并計劃在一個月內正式上線首批克隆人。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克隆技術”得以實現,然而,小冰公司并不是“復制”真人的第一個實現者,早在2019年時就有媒體報道,為所愛之人去世后打造模擬人。技術在誕生之初就飽受爭議,由于倫理道德問題太過復雜,這項技術并未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當時,人工智能處于第三個發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數據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進展,在AI技術的加持下,“復現”生者音容笑貌可以為生者填補缺憾。
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
根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克隆技術”讓人工智能備受爭議,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認為,人工智能從來不中立,因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起點是從大規模社會中獲取到的數據,當中隱含了人類的偏見。我們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如何讓技術真正地為人類帶來福祉,才是要關注的重點。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