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怎么感謝你,只是期待一縷春風,竟然邂逅了一個春天!
——題記
【資料圖】
遇見:一篇文,一節課
“啊,老師,是你的名字,是你的作品!”
翻開書卷,學生們興奮齊呼,因為他們看到本節課閱讀的文本竟然是自己老師的作品。
“沒錯,這是老師創作的散文《澆地》,發表于2022年8月9日的《西安晚報》,現被編入了公開發行的2023年陜西省中考語文模擬試卷!”我自豪地向學生們介紹道。
“老師太棒啦!”在一片驚嘆聲中,我帶著學生開啟了對這篇散文的學習之旅:我們一起解析編寫者根據文章命制的閱讀題目,一起品鑒編寫者立足文章提煉的寫作手法指導,一起評價編寫者對文章主旨情感的分析與總結……這一刻,我想我是可以自豪的,因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實現了從教“他人”(作家)作品到教“自己”(老師)作品的跨越,這樣的教學多了一份創作經歷上的現身說法,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緣起:一份靈感,一種認知
步入中年,會不由地回想許多往事,感覺人生有許多或美好、或珍貴、或遺憾的經歷需要總結。于是就更加喜歡閱讀一些回憶性散文,但又好像沒有專門細讀過哪一本書,只是潛意識里在許多名家的散文集里挑選出一些能撥動心弦的美文加以靜心細品。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琦君的《春酒》、朱自清的《背影》、賈平凹的《丑石》《月跡》……數不勝數的名篇佳作以細膩的筆觸打開著我塵封許久的記憶,那氤氳在字里行間的溫馨與美好,時常會觸發起我對往事的共情,激活我創作靈感的源泉。
于是嘗試著用粗拙的文字去記錄往事、去觸碰生活。當一篇篇充溢著真情實感的散文作品隨著筆尖的跳動流淌而出,那種滿足感與幸福感真的無以言表。慶幸“功夫不負有心人”,數篇文學作品陸續發表于各級報刊,其中最驕傲的就是這篇散文作品《澆地》,發表后被編入2023年陜西中考模擬試卷,它讓我的“讀”與“寫”既做到仰望星空,打造著自己生命的詩意天地,又做到腳踏實地、豐盈著自己的閱讀與寫作教學。
更重要的是,這份從教“他人”作品到教“自己”作品的收獲,有力地給學生傳達了一種閱讀認知——“讀而不思則淺,思而不寫則空”,只有讀思結合、且讀且寫,才能讓讀有所得、讀有所獲。
同時,這份收獲也教給了學生一份作文執念:原來書中美文描繪的世界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勤閱讀、多體驗、常練筆,我們一樣能以文抒懷、以文言志,進而用語言文字建構起專屬于自己的精神棲居地。
綻放:一個平臺,別樣綻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促使學生把這一份認知與執念落實到行動上,我調整并優化了自己負責的學校“晨曦”文學社社刊《晨曦》的辦刊方向,讓每一期內容都和學生的閱讀活動同頻同步!
于是,我采取“擬主題”(制定每一期閱讀主題)、“薦書目”(圍繞閱讀主題推薦閱讀書目和篇目)、“寫作品”(撰寫閱讀心得、創寫同主題文學作品)、“輯專刊”(編輯《晨曦》主題閱讀專刊并付梓刊印)等一系列措施,深化了閱讀目標、增進了閱讀體驗、物化了閱讀成果。這種從讀“他人”之書(文)到編印“自己”之書(文)的收獲,讓學生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閱讀獲得感和成功感,文學社的來稿數量和質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了以往的“硬性攤派”,編輯稿件呈現出了“多中擇優”的可喜局面,而這一轉變都源自于閱讀主題任務驅動之下學生對書目(篇目)的深入品讀,源自于學生對承載著自己閱讀和成長感悟的作文能得到肯定的熱切期待。
每一次,當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新一期《晨曦》新鮮出爐,看到學生們欣喜地翻尋、熱烈地交流,我想愛上閱讀、愛上寫作的種子一定在他們心中扎下了深根。
感謝閱讀觸發的這一段創作歷程,不僅因為它豐盈了我的語文教學世界,更因為它在我的學生身上生發了愛上閱讀與寫作的蝴蝶效應。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東關初級中學 張海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