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  正文

土耳其地震科考歸來 專家呼吁加強對我國活動斷裂帶調查研究-天天通訊

評論


(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此次科考,在基礎研究層面,增進了我們對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地震機理的認識;在防災減災層面,同樣能給我國較多啟示。”全國防災減災日前夕,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張會平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講起了此前一次特殊的科考——土耳其地震科考。10天時間,作為本次科學考察隊隊長,張會平帶著科考隊員完成了近500千米長的2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調查,取得了豐富的第一手科考資料。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接連發生7.8級地震,兩次強震期間還發生了6.7級強余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第一時間趕赴當地開展了國際地震救援。

3月21日至4月1日,中國地震局組織,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牽頭聯合多家單位,派出3個工作組前往土耳其開展科學考察。

張會平說,破壞性地震事件其實非常稀少,每一次地震又相對獨立,具有自身特點。大地震的發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深化認識地震機理的機會。土耳其的這次地震和中國2008年的汶川地震一樣,都發生在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對它的研究可幫助科研人員更好了解青藏高原周邊的地震活動以及強震的孕育發生背景。

此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在滑動速率相對較低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相比活動速率高的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其受關注程度略低。“這恰恰提醒我們要加強對板塊/塊體邊界活動斷裂帶及其相關分支構造的研究(比如青藏高原東北緣阿爾金斷裂帶、東昆侖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等),還要重視現今地震活動較少的低活動速率斷裂帶。”

張會平介紹,我國已調查出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400余條,但針對這些斷裂帶開展研究的程度卻參差不齊。近些年幾次中強地震發生在現有活動斷層填圖沒有涉及的斷層上,更加表明了開展相關調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們需要持續加強對活動斷層和地震風險源的普查,深化現有認識,并不斷調查發現新斷層,開展新研究,應用新成果。”

張會平強調,雖然地震發生無法避免,但通過科學指導抗震設防,能盡最大可能降低地震帶來的危害。目前,科研人員能夠在地震地質、場地條件等相關科學研究基礎上,預設地震震源,模擬地震發生后的破裂過程,進行場景構建。 “我們可以據此做好災害預防和災后救援的預案。”

另外,我國城市化進程快,人口和財富高度聚集,地震災害風險也隨之加劇。“華北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人口密集,經濟活躍,但在活動斷裂、地震構造等防震減災方面的基礎研究還相當薄弱。”張會平感嘆,土耳其地震對斷裂帶附近大城市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提示我們要加強對人口密集地區活動斷裂的調查,對穿過大型工程和城鎮地區的斷裂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避讓措施,提高建筑質量。同時,城市居民還需特別注意高層建筑或者地下空間等場所的地震災害應對。

張會平指出,對土耳其的國際地震科考,越發清晰地凸顯出樹立風險意識的重要性。后續要進一步加強對地震災害風險的前瞻性研究,不斷深化地震災害發生規律和機理認識,對重大地震潛在風險進行統籌謀劃、系統研判,做好各項應對工作。

標簽: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