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  正文

焦點速看:舊衣變“廢”為寶需幾步?

評論

秋去冬來,季節更替,家家戶戶都到了整理衣物的時節。從前,人們會因為淘汰出來的大堆舊衣而發愁:丟掉可惜,又無處可送。如今,廢舊衣物有了更好的歸宿。

打開手機,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在互聯網環保回收平臺解決舊衣物回收問題。


(資料圖)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纖維消費總量約3000萬噸,每年人均纖維消費量約22.4千克,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時,廢舊紡織品也大量產生。

據商務部統計,2020年,我國產生包括舊衣物在內的廢舊紡織品超2000萬噸,而回收量只有460萬噸,再生利用率僅有20%左右。

如何實現廢舊紡織品等廢舊物資效用最大化,日益成為紡織行業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加快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廢紡循環再利用空間廣闊

今年8月,北京、上海、杭州等60個城市被確立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等廢舊物資效用最大化,又一次成為相關行業熱議話題。

“一般淘汰丟棄的紡織品分為舊紡織品和廢紡織品兩大類。舊紡織品是經生活消費后被淘汰的服裝和家紡用品,其可以保持原形態延續使用壽命。而廢紡的去處只能作為原材料利用,但因各種限制因素其利用率不足20%,大部分以焚燒、填埋等處理方式為主,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因此提高廢紡循環利用成為‘十四五’時期業內的關注重點。”中國紡織規劃研究會紡織行業綠色發展專委會副主任、上海緣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楊膺鴻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孫淮濱表示,目前80%的紡織品是化學纖維產品,化學纖維不可自然降解,加強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可以起到節約資源(石油、土地等)和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

中國循環經濟廢紡綜合利用專業人士向《中國紡織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據測算,每利用1千克廢舊紡織品,可以降低3.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6000升水,減少使用0.3千克化肥和0.2千克農藥。“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有利于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該人士指出。

一方面是前景廣闊,另一方面是現實局限。由于受管理機制、回收體系、分揀方式、技術和標準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再生纖維原料以聚酯瓶片和工業紡織品廢料為主,來自城鄉居民的舊衣織物數量較少,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總體效率偏低。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圍繞廢舊紡織品資源循環利用,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相關體系建設,從消費、回收、循環再利用技術等各環節,涉及廢舊紡織品分級利用、回收技術、分類與代碼、再生利用技術、合理布局舊衣回收點等具體辦法和措施。

孫淮濱表示,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為落實有關要求,以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為突破口,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為紡織工業資源循環型體系建設設定了相關目標,提出到2025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循環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到25%,廢舊紡織品再生纖維產量達到200萬噸;到2030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達到30%,廢舊紡織品再生纖維產量達到300萬噸。

產業鏈優質企業積極“入圈”

前些年,由于回收流程的不透明,廢舊衣物被倒賣或被制成不合格紡織品的情況時有發生。

“此前,我國廢紡的回收方式主要依靠小商販回收、小區定點集中回收等。從事廢紡回收的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大多為家庭成員合伙經營,不僅屬于無證經營,也沒有能力把廢紡作為原料進行再加工生產的能力,廢紡回收后都是分流到相對應的生產加工企業。廢紡處置端受限于資金和技術條件的制約,不少企業只是簡單地把能用的二手衣服和原料分類分級別地挑選出來使用,剩下的部分成為‘黑料’和‘燒火料’等最低級別的廢料。”楊膺鴻談道。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重視、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產業鏈上涌現出不少優質的舊衣回收平臺和綜合利用企業。

“閑魚回收”“飛螞蟻舊衣回收”“京東公益”等小程序在舊衣回收平臺中排名居前。那么,消費者在按照平臺流程完成舊衣交付回收后,這些回收的廢舊紡織品究竟去了哪里?

以閑魚回收為例,平臺回收的廢舊紡織品將進入閑魚回收服務商位于全國各地的回收倉庫,進行集中分揀后,約60%進行出口轉售再利用;約20%進入再生利用企業,通過開花、漂白等工藝,重新制作成勞保手套、工業繩索、汽車用隔音棉等;另外閑魚平臺與服務商會連同國內公益組織,捐贈約5%符合要求的優質紡織品到貧困地區。

飛螞蟻平臺的舊衣回收也大抵如此。平臺通過和物流公司、公益組織、再生工廠、出口工廠合作建立可循環的舊衣物回收及綜合利用體系,以“環保+公益”方式處理舊衣物。

據了解,成立5年的京東公益回收舊衣主要有三個利用途徑:一是直接捐贈,9成新以上、沒有明顯污漬或破損的舊衣服,進行分揀、消毒、打包捐贈到有需要的人手中;二是環保處理,較為破舊的衣物將被拆解,處理成紡織材料,避免隨意丟棄和焚燒造成的污染;三是公益捐助,處理舊物所得資金,捐助到貧困地區,以及用于公益活動費用支出。

互聯網回收平臺的出現,讓廢舊紡織品的流向更加透明;“下游”提升廢紡高效利用方面,一些綜合利用企業脫穎而出,將“垃圾”變成資源。

孫淮濱談到,此前,34家再生滌綸生產企業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行業規范條件評審,已形成若干典型產業集群。再生纖維產能逐步提升,再生滌綸循環再利用關鍵工藝、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完成了滌綸循環再利用標準體系建設。

據介紹,浙江溫州天成紡織有限公司擁有廢舊紡織品收集、分揀、開松、紡紗全產業鏈,產品廣泛應用于牛仔布等服裝及工業用布。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采用獨有的環保循環滌綸再生系統技術,以廢舊服裝、邊角料等廢舊聚酯材料為初始原料,通過化學分解后,重新制成聚酯纖維,產品廣泛用于高端運動服等領域。江蘇張家港市澳洋呢絨有限公司積極配合國際快時尚品牌開發再生羊毛產品,原料來源于廢舊服裝、邊角料以及紡織廠的廢邊廢絲。河北省保定市蠡縣青山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利用廢舊紡織品生產的自粘性防水卷材,該產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并出口歐美。

完善循環體系需多方發力

我國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產業發展目前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難題。“目前我國廢舊紡織品再生行業產業鏈、價值鏈還不完整,廢舊紡織品分揀還是以傳統人工鑒別為主,分揀、開松、回收利用的中高端成套裝備基本依賴進口,企業規模較小,管理能力不強,技術水平較低,深度加工能力有限。”孫淮濱說。

如何讓回收、生產、綜合利用等環節真正地“鏈”動起來,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更進一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這對于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來說,是一股撲面而來的東風。

“以往發布的部分政策缺少具體的落實措施。廢紡回收利用行業的發展處于頂層關注不夠、管理體制不順暢、行業發展不規范的狀態。”楊膺鴻說,“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操作性更強的政策措施,來扶持廢紡回收企業及利用廢紡原料進行生產的企業。”

中國紡聯相關人士表示,現階段將認真落實《實施意見》相關要求,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廢舊紡織品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工藝、技術、裝備目錄推薦,加強再生滌綸短纖、長絲熔噴、再生纖維素纖維技術產業轉化,提高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水平。

中國循環經濟廢紡綜合利用專業人士建議,提升廢紡利用率還需多方發力,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完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標準體系,探索開展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品評價工作。二是構建多渠道回收體系,建立舊衣物分級利用機制,打通回收利用全產業鏈。三是開展技術研發及產品設計,形成適合產業規范化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四是結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系統謀劃合理布局。

在探索廢舊物資智能回收方面,北京亦莊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亦莊控股”)近年來作出不少努力。在近期參展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時,亦莊控股展示了其打造的智慧化基礎服務設施。“我們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排放登記系統通過智能回收柜、智能稱重設備等,對園區內包括廢舊紡織品在內的廢舊物資回收數據信息進行收集,確保全程可追溯、實時可查。”亦莊控股工作人員范佳偉向《中國紡織報》記者介紹。

楊膺鴻介紹,鼎緣(杭州)紡織品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在廢紡循環利用方面表現突出,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定為“紡織品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設單位。目前通過物理、化學、微生物、吸音、阻燃5個實驗室解決了廢紡循環利用過程中的各類技術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研發的推進,商業應用也將實現。

標簽: 循環利用 綜合利用 再生纖維

今日熱點

熱點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載信息部分轉載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郵箱:5855973@qq.com

聯系我們| 中國品牌網 | 滬ICP備2022005074號-18 營業執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