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書圣”王羲之的一生四季
王羲之視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浙江嵊州)。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廣采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拱頂石”般的人物,影響深廣,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本報記者 劉丹丹 俞 沁
江南水鄉的春與北方平原的春大相徑庭。干燥、沙塵、乍暖還寒是北方春天的主調。相較而言,南方的春天就要肆意灑脫很多,從杭州到紹興再轉入嵊州,越往山里走,風光越發旖旎。
穿越層層山巒,遠近黛色有深有淺,山澗泉水沖破冬日束縛,帶著滿身蒼翠,一躍而下。勤奮些的鳥兒開始呼朋喚友,靜謐的群山從睡夢中蘇醒,清風徐來,錚錚然似嵇康操琴于幽深處。
不知道,當年王羲之選擇來剡中(今嵊州)養老,將靈魂安置于此,是不是被同樣的美景打動?!霸街猩剿纣愓撸邽橹?;剡中山水之奇麗者,金庭洞天為之最。”唐代文學家裴通想必是非常理解王羲之的選擇。
王羲之出生于瑯琊(今臨沂),少時隨家族南遷至建鄴,人生的高光時刻起于會稽,59歲那年在嵊州落幕。穿越1700多年的歷史煙云,我們踏上追尋王羲之足跡的旅程,從臨沂到紹興再到嵊州,試圖從浩渺的文獻資料和繁星散落的現時痕跡中,去感受這位古今中外聲名遠播的“書圣”,他的歡喜與無奈,他的堅守和遙望,他的一生四季、萬千風光。
一日千載,春風得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走進蘭亭鎮的那一刻,記者仿佛搭上“時光機”,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登時出現在眼前,1000多年的時光沖刷,總有一些瑰寶巋然未動。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都是紹興蘭亭鎮的大日子——蘭亭書法節,今年是第39屆。作為紹興書法文化深厚底蘊的一個縮影,它即將邁入“不惑之年”。
說蘭亭是寫在《蘭亭集序》里的小鎮,毫不為過。在這里,隨時隨處都能看到“蘭亭序”元素。蘭亭景區內,高高的牌樓上書“群賢畢至”4個大字恰如其分,門口的石碑上刻著《蘭亭集序》全文,進門一片茂林修竹將“東晉風”氛圍拉滿。
與王羲之的對話即將展開,我內心澎湃不已,景區講解員細致的講解如一葉扁舟,帶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溯流而上,撥開層層迷霧,終于抵達永和九年,三月上巳日,那個值得被稱為“一日千載”的天朗氣清日。
紹興郊外的蘭亭,清澈的蘭溪河畔,列坐著41位峨冠博帶的文人,一場由時任會稽內史王羲之倡議的曲水流觴雅集活動就此開始。所謂“曲水流觴”,即文人們把一種叫作羽觴的輕便酒杯放在水上,任其順流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
紹興的酒文化與書法文化一樣,源遠流長,二者相得益彰。談笑間,曲水上有酒杯慢慢游過來,酒杯中的上好的酒在溪水中閃著光,散著香。在座的文人各懷心思,已經打好腹稿胸有成竹的,眼巴巴地盼著精致的酒杯停在面前,新釀佳句一吐為快;還沒找到感覺的,既想讓酒杯繼續前行,又想將美酒一飲而盡,召喚出詩意;坐中還有劉伶這樣的,喜歡將備好的詩句藏在心中,先飲下幾杯再說,詩可以不歌,酒一定要喝。
優哉游哉的酒杯終于停在了王羲之面前,他面帶微笑,侍者從流水中端起酒杯呈到內史大人面前。王羲之款款接過,笑道:“詩如潛龍,無酒不行。我還是先飲了這一杯,庶幾可得司馬相如的指點或曹子建的啟發?!北娙斯恼?,氛圍熱烈,王羲之頷首微笑,拂了拂飄飄長髯,宛如世外之人。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魏晉風度,“飄逸”或可當此任。王羲之與在座的文人雅士,一舉一動都流露出飄逸氣質。用當今社會流行的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飄逸,就是“松弛感”。物質生活富足、精神生活自由之后,文人們向內追求心靈自在,釋放真性情。
待流觴循回數次,好酒流進心田,興奮的狀態從內到外染紅臉頰,詩情剎那間迸發。當酒杯第二次停到王羲之面前,他不再矜持,開口吟誦: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
迤攜齊契,散懷一丘。
年近花甲的王羲之動員人們敞開心扉,不負良辰美景。政局動蕩,人生苦短,顛沛流離是人世常態,像這樣惠風和暢的春日,更是極其難得。詩味濃郁,修辭清雅,眾人齊聲稱贊,“熱場”效果明顯。
隱居山陰的謝安、才子孫綽、和尚支道林……都在這場雅集中留下詩文,氣氛越發熱烈起來,不知不覺間37首新詩躍入紙上,這場雅集逐漸演變為一場洋溢著文人情趣的“文化饕餮”。
有人提議:人有冠冕之美,雁有領銜之歌,此集乃眾人和聲,若有君子為之序,方稱全美。王羲之當仁不讓成為眾人共推的賢德之人:“此事非右軍不可”。王羲之面帶微醺,自覺責無旁貸:“諸位且去游玩,待我稍作斟酌,須臾便好?!?/p>
“千年之后,我等尸骨朽盡,此文將依然燦爛,甚或超過今日。”謝安看完《蘭亭集序》有此感慨。那一日,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了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歷經千年淬煉,光彩越發奪目。
擁抱熾熱,乘勢夏長
王羲之出生的魯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從東夷首領蚩尤會戰炎黃到周公封于魯地,從孔子“沐于沂”到荀子治蘭陵,從諸葛亮南遷襄陽到瑯琊王氏永嘉南渡。這片土地上,歷史車輪滾滾而過,留下無數燦爛的印記。
王羲之是幸運的,他出身顯貴的世族大家,瑯琊王氏在兩晉時期政治上舉足輕重、經濟上富裕優渥、文化上底蘊深厚。相較于普通人,王羲之生來就擁有很多資源,比如教育。
如今,在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1號有一座王羲之故居。名為“故居”,實為一座新建仿古典式園林,內里陳列書法、繪畫作品,又名為“羲之公園”。洗硯池畔,總有一些孩童手持幾乎與身高等長的海綿頭毛筆,蘸池水就地寫寫畫畫。看到這個場景,我不禁思考:王羲之小時候是怎么學書法的?
王羲之的第一位老師,是他的父親王曠。生在名門望族的王羲之從小就熟悉讀書、寫字、行文諸事。書法對于魏晉氏族而言,如同冠冕。對王氏家族來說,書法文墨作為家學淵源流淌在家族基因中。耳濡目染之下,這位未來的書法家對書法藝術的感悟,一定是超于常人的。
羊欣《筆陣圖》載有王羲之竊讀《筆說》的故事:“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酥菡垼骸穸弥?,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赶玻炫c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p>
一個小故事就將王羲之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展現得淋漓盡致:面對“竊書”這件事,父親王曠沒有急于指責,而是給孩子申辯的機會,7歲的王羲之說出:“等我長大了再教,恐怕會讓我走很多彎路呢?!笨芍^是有理有據,預判了父親的預判。
正式教授王羲之書法的老師,是他的姨母衛夫人。羲之姨母衛鑠,字茂漪,曾學蔡邕、鐘繇書,但有變化和創新,楷書端莊優雅,尤善隸書。衛夫人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其書法稱名于當代,聲譽甚高。
請衛夫人教授王羲之書法,通俗理解就像請一位博士生導師為幼兒做啟蒙教育??梢哉f,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基調就是在衛夫人的教導下奠定的。他后期在書法藝術上的創新和拔類超群,離不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遠視野?!按俗颖乇挝崦?。”行家的眼光總是深刻的,數年學習后,衛夫人見王羲之行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喜極而泣。
王羲之的第三位老師,是他的叔叔王廙。王廙在藝術才能和文學修養的全面性上,可稱東晉第一人。他工書、畫,曉音律,善射御、博弈、雜藝等,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堪稱大師級人物。繼東漢蔡邕之后,王廙也將書、畫、文等多種藝術元素進行融合。他認為,文學是藝術的根本,書畫則可達至玄妙。更可貴的是,他形成了一套藝術創作理論:創作要“行己道”,即注重繼承但不因襲前人,要走自己的路子。
如果說,衛夫人是王羲之書法藝術上走過的橋,那王廙就是橋上的畫廊。王廙對王羲之的教學方法很有趣:在很長時間內,他不讓侄子動筆,只是讓他看陸機的《平復帖》,一直看,達到心中有一種狂放之氣直沖喉嚨,馬上就無法遏制非要揮毫潑墨的狀態。王羲之終于提筆橫掃,在宣紙上留下龍蛇形跡,似與不似,都不去計較了。王廙看后,眼底流露出滿意:“此子可教也!”
碩果高掛,功在千秋
王羲之成名很早,20歲之后,便有人求其書法以為楷模,從大文豪庾亮到當朝皇帝,無不贊許,以至于上下模仿,爭習逸少書。王羲之59年的一生看似不長,但他在書法藝術上,一口氣走完從繼承到創新到完善再到全社會認可的大師之路。
民間流傳的關于王羲之習書的故事有許多,民間故事的意義不在于嚴謹記錄歷史,而是民心所向,主打的就是群眾影響力?!袄蠇炁膣Z”“道士以鵝換道德經”等故事都是王羲之愛鵝的有力佐證。
在蘭亭風景區,第一景便是“鵝池”,池塘里6只大白鵝悠閑度日。王羲之為什么喜愛鵝?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衛夫人握筆的手像鵝頭,有人說王羲之從鵝的姿態中領悟出線條的彈性。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鵝的步伐慢條斯理自帶節奏,優雅高貴的精神確能啟發一位書法藝術家。
《蘭亭集序》共324字,在用筆上每個字都不斷地出現新的變化。全篇有7個“不”字、21個“之”字,個個富于個性,無一雷同。然而,“之”字的寫法就神似一只只神態氣度各異的大白鵝。
作為王羲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猶如另一顆明星,他在書法藝術上的超高造詣足以令王羲之欣慰?!疤直薄笆烁姿钡裙适露挤从沉送豸酥畬⒆拥慕逃闆r。王羲之改革書寫費煩的隸書和章草,創造了今楷、今行、今草,實為歷史創舉。而王獻之的改革步伐也很大,以致“父子之間又為今古”。
鮮有人知,在蘭亭風景區的對面,有一所建立了近20年的書法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是紹興文理學院的二級學院,與其說這是一所大學,不如說是一座有著濃厚魏晉風格的書法藝術品博物館。
占地150畝的校園滿目蒼翠,水榭亭臺如水墨畫一般。2005 年,經學校申請,教育部在高校本科目錄增設書法學專業,學校成為全國首個書法學本科專業布點高校。“學院在教學、研究和傳播等方面始終堅持‘守正固本’的理念,傳承發揚‘二王’書風?!睂W院黨委書記孫仕龍介紹,這也是學院選址蘭亭的“初心”。
在海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亦久負盛名。在今年蘭亭書法節上,幾名留學生身著漢服揮毫潑墨,引人注目,他們是來自紹興文理學院海外“蘭亭書法學堂”的學生。作為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傳承基地,紹興文理學院一直致力于以書法為載體開展國際文化傳播。如今,海外“蘭亭書法學堂”已走進瑞士、俄羅斯、加拿大等9個國家,覆蓋海外學生萬余人。
出世入世,日落冬藏
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來說,江南的冬天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就算最冷的時候,一眼看去路邊也不乏色彩,太陽出來便能溫暖如春。只是冬雨綿長,濕冷入骨,寒意從頭到腳無處安放。不禁遙想,1700多年前,王羲之從瑯琊遷至江南時,是否會經歷這樣的無所適從?
除了地理、氣候、風俗和衣食住行的差異,對王羲之這樣的南渡氏族子弟而言,文化的沖突是更需要時間去化解的。這背后隱喻的是,氏族子弟在享受家族帶來的各種蔭庇好處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接納一些只有自己才明白的無奈。
王羲之的仕途就是很好的體現,23歲起家秘書郎到53歲在父母墓前宣誓辭官,30年的仕途之路,王羲之走得太辛苦了。雖身處綱常崩壞、硝煙四起的亂世,但王羲之是有政治抱負的。他曾開倉賑濟,政聲甚好,他也想為民做些實事,無奈蚍蜉撼大樹。
“自頃年割剝遺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參夷之刑耳。恐勝、廣之憂,無復日矣。”這是王羲之寫給殷浩的勸誡信《致殷浩書》,更是一封振聾發聵的為民請愿之書。他認為殷浩的行動不僅是軍事問題,在治國方略上也沉疴深深。
有學者說:假如羲之穿越歷史回到今日,見國人只知他是大書法家,或許會說“我心之皎白處,在于家國;書者,小數也”,又或許他只會默然不語。對于仕途上的起起伏伏,王羲之內心一定是有許多苦悶,而書法正是他宣泄的渠道。他將內心的熾熱鑄成書體的筋力,精神的靈光照亮了“煥若神明”的章草。
后人對王羲之最大的遺憾是,世上早已沒有王羲之的真跡。吊詭的是,造成遺憾的原因不是輕視,而是太重視?!短m亭集序》作為書法史上的瑰寶,曾在王家世代流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上。智永在紹興云門寺出家為僧,圓寂后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之后就有了“唐太宗‘智’得《蘭亭》”的故事。唐太宗死后,《蘭亭集序》真跡陪葬昭陵。
晚年的王羲之遍歷剡中山水,寄情自然。如今嵊州還有許多與他相關的遺跡和傳說。臨沂、紹興的中小學校普遍開設書法課,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一代代傳承。一個人的德行,歷經1700余年依然被人稱頌;一個人的書法,歷經1700余年仍然被奉為楷模。可以說,王羲之的一生是燦爛的。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边@是王羲之的生死觀,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應該是釋然的,這一生如四季輪回,他如一片葉子從樹枝掉落,瀟灑地回到土地上,就像嬰兒回到母親的懷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