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精準爆破 華中首個腫瘤質子治療啟用
5月17日,華中地區第一束“質子”射線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質子治療中心成功出束,在膠片上精準地描畫出一幅水墨蓮花圖。這束質子射線標志著全國首套集成化質子系統正式引出穩定的高能質子束,同濟醫院率先迎來腫瘤質子治療,華中地區腫瘤治療邁入“質子”時代。
(資料圖)
時隔近60年 巨型魚龍化石再次現身喜馬拉雅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科考和科研人員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野外考察,在西藏定日縣和聶拉木縣發現了一批三疊紀喜馬拉雅魚龍化石,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古生物學重大發現,是繼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學家發現魚龍化石之后,這類化石再一次被發現。
北斗家族添新成員 陜西力量助衛星導航“升級”
5月1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五十六顆衛星成功發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導航分系統、天線分系統、轉發分系統、星間鏈路子系統等全部有效載荷以及部分測控單機的研制任務。
藥企英矽智能將量子計算和生成式AI結合
5月17日,生成式AI驅動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insilico Medicine)宣布,公司的研究小組業界首次將量子計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兩項快速發展的技術相結合,探索藥物研發過程中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并成功證明量子生成對抗網絡(QuGAN)在生成化學中的潛在優勢。
ChatGPT創始人呼吁加強對AI技術監管
美國人工智能技術公司OpenAI首席執行官阿爾特曼(Sam Altman)當地時間16日出席國會參議院一委員會聽證會,呼吁政府應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監管。OpenAI去年發布了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ChatGPT能夠通過理解和學習人類語言來進行對話,甚至撰寫文案等。ChatGPT發布后立刻引發各界關注。有教育工作者擔心ChatGPT會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作弊,也有專家擔憂ChatGPT會誤導公眾、違反版權保護法規等。
新一代載人火箭首項機構類地面試驗完成
1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獲悉,該院近日圓滿完成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柵格舵展開試驗。這是新一代載人火箭在原理驗證階段開展的首項機構類地面試驗,主要目的是驗證柵格舵方案設計的正確性。
世界氣象組織:風暴穆查預計將影響220萬人
世界氣象組織16日發布報告稱,風暴“穆查”至今已在緬甸不同地點登陸3次。數據顯示,有180萬人生活在風速達每小時120公里的風暴路徑中,估計有220萬人受到“穆查”帶來的強風和暴雨的影響。
瑞典率先打造世界首條永久性充電公路
據歐洲新聞網(Euronews)近日報道,歐盟4月通過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要求從2035年起所有售出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歐洲國家正加緊準備實現無化石燃料出行所需的基礎設施。為響應歐盟新法律要求,瑞典決定于2025年開通世界上第一條永久性電氣化公路。這個電動公路系統(ERS)就像施了魔法一般,可讓電動汽車和電動卡車在行駛中充電,在兩個充電站的間隔路段中能夠行駛更長的距離,從而消除“里程焦慮”,推進可持續交通。
罕見遺傳病首個人源化小鼠模型育出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癥(CAH)是人類基因缺陷導致的一種罕見遺傳病。最近,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了這種疾病的人源化小鼠模型。這一成就在日前召開的第25屆歐洲內分泌學大會上公布,有助于為廣大該疾病患者提供一種全新療法。
我國科研團隊實現二氧化碳一步合成乙醇
16日從江南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劉小浩教授團隊創新性地采用結構封裝法,構筑了納米“蓄水”膜反應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在溫和條件下一步近100%轉化為乙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催化》。
3D打印新法面世 或改變新材料發現和制造規則
美國圣母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3D打印方法——高通量組合打印,能夠控制材料的3D結構和局部成分,打印出柔韌程度呈梯度變化的材料,有望成為新材料發現和制造領域的“游戲規則改變者”。相關研究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
老是丟三落四?機器人靠新的“人工記憶”幫你找東西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工程師們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對機器人進行編程,幫助癡呆癥患者找到藥品、眼鏡、電話和其他他們需要但不知放在哪兒的物品。研究最初的重點是幫助特定人群,但總有一天,任何人都可使用這項技術來尋找他們放錯地方的東西。研究論文在最近的2023年ACM/IEEE人機交互國際會議上發布。
瘤內基因編輯提升腫瘤免疫療法效果
過繼T細胞轉移(adoptive T-cell transfer,ACT)療法是極具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但對實體瘤效果欠佳。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魏煒團隊與浙江大學藥學院平淵團隊展開交叉合作研究,通過非侵入手段激活實體瘤的基因編輯,并同時調控實體瘤物理和免疫微環境,顯著提升了多種ACT療法對實體瘤的療效。5月15日,相關工作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
中國科學家制造出全球最毒蘑菇的解毒劑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消息,由中山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借助基因編輯技術,發現全球毒性最大的蘑菇——死亡帽(Amanita phalloides,也稱為毒鵝膏)的一種特異性解毒劑。這種致命的蘑菇可長至 15 厘米高,傘部為棕褐色或黃綠色,導致了 90% 的蘑菇相關死亡案例。死亡帽中的致命成分為 α-鵝膏蕈堿(α-amanitin),這種毒素會導致食用者出現嘔吐、癲癇、嚴重的肝腎損傷,甚至死亡。
美國醫院首次對子宮內胎兒進行腦部手術
胎兒手術(in-utero surgery),是對子宮內未出生的胎兒進行的手術,可以用來改善一些先天性疾病的預后。此前已有借助胎兒手術來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的案例。而最近,一項發表在《中風》雜志的新研究,介紹了第一例對宮內胎兒進行的腦部手術。
韋布空間望遠鏡在罕見彗星上發現水
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借助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一顆罕見的、位于木星與火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內的彗星(即主帶彗星)周圍檢測到了水蒸氣。這表明,早期太陽系的水可能以冰的形式保存在這個區域內。
北京七高校擴大招生增設熱門前沿專業
16日,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七所北京高校,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辦高考招生政策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發布了七校高考招生信息。多個學校增設熱門前沿專業,包括數字經濟、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數據科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等。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