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縣白文鎮故縣村,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家在城里卻食宿在村,終日穿梭農戶與田野間;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在他鄉土地書寫自己的華章;他們在駐村工作中不僅“駐村”,更是傾力“助村”,小鄉村里面有他們的小故事,小故事里有他們的大作為,他們是呂梁市藝校駐臨縣白文鎮故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
(相關資料圖)
先把旗幟扛起來
故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調整過后,與上一任駐村工作隊員交接完駐村工作事項,2021年5月,市藝校駐村工作隊一行五人迅速完成工作定位轉換,深入田間地頭、村民家中,立即開展走訪調查工作,了解村情風貌,與村支“兩委”成員及村民的交談中剖析故縣村當前存在的各項問題。從“小切口”解決“大難題”,大力推動“駐村”向“助村”轉變,傾心用心開展故縣村的各項工作。
緊扣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工作主線,駐村工作隊大力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提升和標準化建設。“駐村幫扶,我們首先必須堅持黨建引領不動搖。因為基層黨組織是農村發展的主心骨,基層黨員也是農村發展的排頭兵。”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梁磊介紹說,工作隊根據故縣村實際情況,構建了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將主題黨日講黨課活動不斷豐富起來,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在學思踐悟中提高本領,繼而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我們一直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為民辦事的實際成效體現學習教育效果,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工作隊員崔曉蘇說。
此外,工作隊通過入戶走訪,排查核實脫貧戶基本情況,分析脫貧穩定性,全面摸清不穩定脫貧戶底數和返貧風險點;因地制宜推出“信息員網絡化,網格員信息化”模式,及時發現農戶變化情況;根據故縣村實際,針對疑似重點監測戶的致貧風險,優先落實社保兜底政策,實施精準幫扶。
再把產業旺起來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市藝校駐村工作隊組織村支“兩委”、黨員群眾一起深入分析謀劃產業,明確了以香菇、紅色文化兩大板塊為重點,其他產業為輔助的發展方向。
思路一開天地寬。他們將具有地理標志和鄉土特色的農產品,駛入產業化發展的快車道,實現香菇數量質量雙提升,支持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簽訂訂單合同,形成多元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內涵更豐富、動能更強勁。
走訪中,駐村工作隊發現故縣村文化底蘊深厚。為發揚革命傳統,用活紅色資源,深入挖掘八路軍120師醫務干部訓練隊故縣舊址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工作隊積極同上級部門溝通,2021年8月,八路軍120師醫務干部訓練隊故縣舊址被列為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1月,省人民政府將其列入首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
2021年9月,駐村工作隊協同空軍軍醫大學在故縣(原120師醫務干部訓練隊舊址)開展“紅色尋根行”服務老區義診贈藥活動,由20多名涵蓋15科診療科目的專家進行義診,現場贈藥兩萬余元,義診群眾200余人,活動總投入5.5萬元。
2022年年底,他們將爭取下的200余萬元維修資金,用于舊址修繕保護及活化利用,力爭打造新時代紅色革命遺址保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現代醫療、養老相結合的康養基地,以呂梁精神筑牢呂梁之魂,增強文化自信。村支部書記高談貴說:“市藝校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后,村民人均純收入每月達到2600元,村集體經濟收益35萬余元,大家的收入得到提升,生活水平比以前更高了。”
還要日子好起來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落在文件、政策上,更要落在人民群眾需要的方方面面。每年春節來臨之際,工作隊都要開展暖春慰問活動,讓藝校的美術教師現場激情揮毫,書寫春聯送福給村民;端午節的時候,會開展別具一格的主題黨日活動,同時給村民送去粽子,送上節日祝福,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工作隊員來慰問,萬事順意交好運。黨的政策咱響應,村興民富更旺盛。”村民們把心聲編成秧歌送給駐村工作隊,市藝校一行五人都覺得付出的艱辛很值得。
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七一”期間與重陽節,工作隊聯合市晉劇院、歌舞劇院籌備惠民演出,讓農民群眾在感受文化藝術獨特魅力、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激發他們愛黨愛國的巨大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次有演出,我們村的男女老少紛紛帶著板凳、椅子走出家門,聚在小廣場,大伙有說有笑,看上去就是一幅和諧幸福大家庭的溫馨畫面。演出開始后,大家看得非常認真,市藝校工作隊的這個舉措太好了。”村民孫聰明說著并為工作隊豎起了大拇指。
根據臨縣縣委、縣政府的消費幫扶思路,工作隊利用單位力量和工作經費積極開展消費幫扶,在臨縣下鄉辦的指導下,分批次完成消費幫扶,調動脫貧人口生產生活積極性,形成可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漫步在臨縣故縣村,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映入眼簾,阡陌交錯的鄉村道路蜿蜒向前,錯落有致的農田農舍整齊排列,方興未艾的產業項目蓬勃發展……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望在市藝校的駐村幫扶下正在變成現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