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視是否是現房,如果是現房,房屋的公攤區域和套內區域都是嚴格計算過然后再寫在合同上的,這種得房率是準確的,可以放心計算。但如果是期房,合同上的得房率只是一個估量,建成后的實際得房率和合同得房率也有可能會相差很多。如果對這方面敏感的話,在簽合同的時候需要就得房率寫清楚違約處罰。
(資料圖片)
其實得房率也并非越高越好,如果一套房子的得房率是100%,那這套房子肯定是沒有樓梯和過道的。這樣的房子還會有人要嗎?
如果得房率特別高,只能說明樓梯的寬度、公共走廊、電梯等配套不是很完善。樓梯、電梯間、走廊等公攤面積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公攤面積大也不一定是壞事,雖然住房實際使用面積相對少了,但公共活動空間也相對大了,居住的舒適感也會提升。
“得房率”影響的是自己所購置住宅的使用面積,衡量著一套住宅在使用中的舒適度。但在對于“得房率”的數值大小進行選擇時,不應該片面的一味選擇高數值,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全面的進行考究。
公攤面積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之一是電梯井、樓梯間、變電室、垃圾道以及其他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積;之二是套(單元)與公共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詳細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房型結構。
例如一梯多戶可能與一梯二戶所要分攤的公共面積相差無幾,可戶數增加了,總的套內建筑面積便增加了,則每戶所需要分攤的公共面積就會相應減小。
2、樓盤形態。
總體來說高層得房率為最低,小高層次之,多層的得房率則較高。
3、物業類型。
總體來說板式的得房率最高,疊式次之,點式的則較低。
4、公共活動區域大小。
一般情況來說,高品質小區的物業大多數都建有高挑大堂,寬敞電梯、室內車庫,這些顯然都會占用到大量的公攤面積,因此,得房率相對較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