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江浙、廣東等地棉紗貿易企業反饋,11月中下旬以來,除中高配OE紗、賽絡紡紗有些詢價、成交外,C30S及以上支數進口普梳、精梳紗(含緊密紡)出貨延續冷清行情,越南C16S-C40S普梳紗受到布廠、中間商的關注度下降較大。
浙江某輕紡進出口公司表示,由于近期外盤棉紗報價穩中小幅回落,而國產棉紗則連續陰跌不止,導致國內外棉紗的倒掛幅度再次被拉大至3000元/噸左右,進口紗競爭力下滑;再加上紡服行業“金九銀十”利好消退,出口溯源訂單仍以散單、小單、補貨單為主,缺少中長線大單,國內疫情出現較大范圍內反復,疫情防控對織造/面料/服裝企業收發貨、開工生產等影響有所加深,因此進口棉紗表現偏弱,貿易商累庫率上升,壓力逐漸集聚。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到港的外紗中25S以下支數棉紗的占比達到80%以上,尤其越南、印度OE紗及巴基斯坦低支賽絡紡紗數量增長相對突出;而C30S及以上支數棉紗占比則持續下降,印度、越南50S及以上高支精梳紗比較稀少。
分析人士認為,2022年三季度以來,沿海地區牛仔布廠、家紡企業及勞保用品生產企業對OE紗、低支環錠紡紗的需求差強人意,表現要明顯好于高支環錠紡、精梳紗。同時,美國、歐盟等各國棉紡織品、服裝等消費持續降檔降級,溯源的直接或間接訂單(東南亞、南亞等貿易商“轉單”)對低支紗、低價紗的匹配度較高。
除此以外,8月份以來印度、巴基斯坦等各國紗廠減停產比例持續處于高位,40S及以上高支紗的產量、供應量有較大幅度下滑。據統計,9月印度出口棉紗2.62萬噸,同比下降77.63%(6-8月份印度棉紗出口分別同比降幅67.85%、69.24%、71.96%),其中出口至中國僅0.22萬噸,同比下降96.44%,占當月出口比例的3.75%;而10月越南出口紗線11.67萬噸,環比增長0.64%,同比下降21.17%,其中對中國出口同比下滑相對較大。